从关联-顺应观看语境对语用对等的解读-双关语的翻译[论文]

时间:2021-08-31

从关联-顺应观看语境对语用对等的解读-双关语的翻译[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拟从Sperber 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相结合的视角来探讨双关语的翻译过程,并从语境来解读双关语翻译的语用对等,通过理论演绎和语料分析的方法来试图证明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能有效指导双关语的翻译。

  论文关键词:关联,顺应范式,语境,语用对等,双关语的翻译

  一、引言

  双关语是指有意识地将同音异义词或一词多义的现象运用到句子中,利用这些词或句子间相互的逻辑关系来表达两层不同的含义,以使语言诙谐幽默生动有趣!作为一种修辞格,双关语被广泛应用于日常对话,故事,小说,广告,和谜语中,目的是为了赢得幽默,诙谐或讽刺的效果。使用双关语的确能达到很好的交际效果,然而,如果要将双关语恰到好处地翻译出来却非易事。诚如英国著名翻译家Newmark(1982)所说:“双关语的翻译问题重要性有限而趣味无穷!”[1]的确,在双关语翻译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问题出现,但是既然双关语是用来使语言含蓄幽默,风趣婉转,那么译者有理由而且也必须再现原文的这种“原作意图”。译者只有将原作的“欲言”充分传达了出来,达到原作者或原作的交际目的,翻译才能算作是成功的。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并使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过双关语的翻译,而笔者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其最终目的是要再现双关语所表达出的这种隐藏的含义,否则去谈论什么翻译理论或原则都是毫无意义的。作为新兴的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解释力是极其强大的,国内外也已曾有专家学者分别从关联理论或是顺应理论的视角对双关语的翻译进行过研究,成效显著。而笔者认为可将两种视角结合起来,借助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来探讨双关语的翻译过程,并通过语境来探寻双关语翻译的语用对等。

  二、关联-顺应翻译范式的理论基础

  1.关联理论

  Sperber和Wilson在Grice会话含义理论和“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话语产生和理解的机制,提出了关联理论。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一个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process)。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展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比如话语),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获知说话人的交际意图。[2]这里的语用推理不同于一般的逻辑推理,仅借助前提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里的推理依据的是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这种语用推理要考虑语境。[2]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在关联理论中,语境也称为“语境假设”(contextualassumptions),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mutualcognitiveenvironment)。在言语交际中,对话语理解起主要作用的是构成听话人认知环境的一系列假设,因此,语境不限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话语本身的语境;言语交际中的语境不是双方事先知道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2]因而在推理过程中,认知语境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认知语境又叫认知环境(cognitiveenvironment),就是人们所知道的一系列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互明就是双方共同明白的信息或事实。认知环境的互明是人们交际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2]

  2.顺应理论

  顺应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Verschueren在其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完整的语用学研究理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解释力。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从某种程度上说弥补了先前语境研究的不足,该理论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境不是静态的,而是由不断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和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的。语境产生于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并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言语交际中,人类总是为了满足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语言选择。该理论以动态的交际为基础,认为口语交际中做出的选择和意义的特征在很大范围内与语言和交际语境紧密相关。Verschueren强调,人们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中不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顺应性是语言使用的核心。正是语言使用中的顺应性特征使我们能从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correlatesofadaptability)、结构客体顺应(structuralobjectsofadaptability)、动态顺应(dynamicsof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的突显程度(salienceoftheadaptationprocesses)四个方面去完成语用描写和语用解释。[3]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也就是研究语言的选择过程,而语言的选择过程则是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做出的某种顺应。

  3.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

  关联论在话语理解方面的解释力是强大的,而在语言选择方面,顺应论的包容性极强,因此将两种理论进行结合能更好地解释语言的理解及选择问题,换句话说能更好地解释翻译的过程,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由此而生。此前已有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但并未专从语境入手去研究语用对等的问题。

  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认为,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是一个关联顺应的过程,即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是交际双方寻求关联、顺应的过程。[4]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为取得成功的交际,交际者往往以顺应来寻求关联,又通过关联来达成更好的顺应。[5]在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中,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跨文化交际,译者在正确认知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之后,以译文读者的认知模式和他们进行交际。译者调动其所有的认知图式并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在原文的认知语境中寻求最佳关联,以及在译文中以变异,协商,顺应的方式进行语言选择。[6]在这个过程中,语境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里的语境在Sperber和Wilson创立的关联理论当中被定义为一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construct),是言语交际的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在这个交际过程中,听者竭尽全力去选择一个他认为对话语解释最合适的语境。由于语境的选择不会停止,因而语境会不断扩大。所以语境是个动态而不是静态的概念,它是人们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对等,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而要将原语中的情景在目标语当中再现,便要根据由认知语境推理所得到的关联去顺应目标语受众的物质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等,只有这样,才能让译语读者得到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达到语用的等效。

  三、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与双关语翻译的语用对等

  双关语(pun),是同形异义词(homonym)或同音异义词(homophone)的巧妙使用。双关语翻译的独特性决定了译语除了要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还应使得译语读者得到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然而,传统翻译理论中强调译文与原文完全“忠实”、“等值”的翻译策略已无法适应双关语翻译的客观要求。为了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双关语的特色与功能,再现原双关语的'两层含义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能更好地指导双关语的翻译。根据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翻译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解和译出。首先,译者作为中介,要通过认知语境的建构在原文本中找到与原作者交际意图相符的最佳关联,接着,在译语的各个层面上做出顺应,以便将原作者的意图传递给译语读者。具体来说,在理解阶段,译者需扩大共同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语境假设,找到与原作者交际意图的最佳关联;在译出阶段,要顺应语境和语言相关方面,以使目标语读者产生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语用对等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实现。由此,双关语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原双关语认知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明示推理,并在最佳关联的引导下为确保目标语读者认知和谐的方式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根据关联理论,人类的认知往往是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只会关注和处理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话语,而且倾向于在同这些话语有最大限度关联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并建构与这些话语具有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在双关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寻求最大关联,会在推测双关语第一层含义的过程中因为关联性不够进而再一次扩大和选择其认知语境中的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及百科知识信息而对双关语进行第二次释义,也就是说付出了双倍的努力,并在得到双关语的隐含含义之后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使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得以体现。在正确认知原双关语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之后,译者将根据在原双关语的认知语境中所寻找到的最佳关联,在目标语认知语境中通过顺应目标语读者交际语境中的物质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并变异、协商、顺应的方式来进行语言选择,以使目标语读者的到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从而使原双关语在目标语中实现翻译上的语用等效。

  四、结语

  通过对双关语翻译过程的解读,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在理解原双关语阶段,译者站在原语读者的角度根据自身对认知语境的不断调整推测出双关语的两层含义;而在译出阶段,译者顺应目标语读者的交际语境,把双关语所传达的两层含义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语读者。笔者认为译者只有通过对原语语境的正确理解和对目标语读者交际语境的动态顺应才能实现双关语翻译的语用对等,使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得以在目标语中再现。由此可以看出关联-顺应的翻译范式能有效解读双关语的翻译过程,并能指导双关语的翻译。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Press,2001.

  2 Dan Sperber,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25-27.

  3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London: Arnold,1999.

  4 杨平. 关联 顺应模式[ J ] . 外国语, 2001, ( 6) : 22- 24.

  5 刘晶, 唐德根. 关联 顺应模式与跨文化交际会话含义的推断

  6 李占喜. 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的研究[ M]. 科学出版社, 2007.

【从关联-顺应观看语境对语用对等的解读-双关语的翻译[论文]】相关文章:

1.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分析论文

2.小学关联词语用法

3.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浅议论文

4.论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论文

5.谈从顺应论看《生死疲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论文

6.和谐翻译视域下的翻译主体间性解读论文

7.文化语用预设下《黑氏》乡土文化的翻译探究论文

8.东方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