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分工协作机制研究论文

时间:2021-08-31

关于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分工协作机制研究论文

  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不过,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仍有不同: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现阶段,由于两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工作范围的模糊和交叉,导致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出现“重叠管理”或“无人管理”的状况。因此,研究辅导员与班主任分工协作机制,使两支队伍形成合力,发挥他们的整体功效,对于提升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分工协作机制现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自2012 年起,开始在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实行辅导员与班主任分工协作模式,虽然这极大提升了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水平,但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实情况。

  1. 学生学习、生活主要依赖辅导员

  在辅导员与班主任分工协作机制下,辅导员和班主任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分别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生活指导。然而,由于辅导员是学生入学后接触最密切的管理者和直接负责人,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面对生活、思想、学习、学科选择、生涯规划等大大小小的问题时,第一选择就是向辅导员寻求帮助。

  2. 部分学生和班主任沟通有限

  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班主任的工作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班集体的学习风貌,也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然而,就目前情形看,很多班级的学生对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不甚了解,部分学生不愿主动联系班主任,学生和班主任沟通机会有限,这使得班主任不能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班主任制度流于形式。

  3. 班主任工作缺乏量化考核体系

  辅导员与班主任分工协作机制的建立,目的是为了加强学院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力度,更好地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此工作过程中,学工处每学年对辅导员各项工作进行量化考核,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相比之下,班主任工作缺乏明确的考核体系,从而使得班主任工作较为自由随性,大大降低了辅导员与班主任分工协作制度的效果,并且难以让学生主动与班主任学习交流。

  4. 辅导员与班主任缺少交流平台

  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具有共同工作目标的两支队伍,在工作上或多或少有交叉和互补的方面,但由于辅导员和班主任之间缺少交流平台,导致双方各自独立开展工作,常常出现重复或空白的情况,使分工协作机制不能达成应有效果。

  二、辅导员与班主任分工协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商管理学院为例,为调查辅导员和班主任分工协作机制的工作实效,特设置调查问卷在全院本科生范围内发放。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0 份,收回94 份,有效问卷94 份,人员涵盖工商管理学院本科管理类、电子商务类和经济类学生。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 职责交叉,分工不明确

  在参与调查的工商管理学院学生中,24% 的学生在面对课程学业困难、专业方向选择困难、就业困难等问题时,无法确定可以咨询的对象。在这24% 的人中有96% 的学生在被问及关于生活、思想、学习教育等大大小小的问题时,第一选择都是向辅导员寻求帮助。

  以上结果显示,目前学生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需求并不能按照分工协作机制合理分配,解决学生各类问题的压力仍集中在辅导员身上。究其原因有二:

  (1)辅导员、班主任角色定位不明确。辅导员是千条线一根针,是“面”上的`工作,重在梳理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内容;班主任大多数为任课教师,具有显著的专业特长优势,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学业困难,促进学生学风建设,指导学生建立个人的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等,是1 对1 的“点”上工作。学生工作纷繁复杂,涉及范围广,辅导员和班主任需要认清自身角色,落实相关工作。

  (2)责任界定模糊。在学生管理的很多问题上,由于辅导员是学生在校的第一监护人,导致无论是学生的学业问题,还是日常的生活问题,相关责任仍然需要由辅导员承担。结果,凡是与学生相关的工作,辅导员都必须主动管理,致使学生对辅导员依赖心愈强,对班主任愈加陌生。

  2. 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不平衡

  以班级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学年由班主任组织见面并开展的学习交流次数,0 次的占3%,1 ~ 2 次占86%,3 次以上占11%。以个人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9% 的学生认为很少能与班主任见面,2% 甚至没和班主任进行过交流。受多种因素影响,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并不是一个平衡的双线体系。由于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相对待遇差、地位低、压力大、后顾之忧多,很难向班主任队伍主动提出学生工作要求。并且辅导员每学年需要接受学工处的严格考核,这极大程度地检验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也保障了工作的高效开展。相比之下,班主任作为正式的教师团队,精力主要用于课程或课题的研究,投入学生工作的精力相对较少。由于没有严格的班主任工作考核体系,班主任工作内容无法量化,使得班主任开展学生工作时热情低,从而导致了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不平衡。

  3. 辅导员与班主任缺乏交流平台

  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工作作为学生工作中的“面”与“点”,在工作开展中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特征:(1)辅导员统筹管理多个班级,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综合性问题,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在学业引导与帮扶工作中需要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指导。(2)班主任拥有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善于解决学生学习、保研、就业等专业性问题,但难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生活状况,需要辅导员进行协助。由此可见,“面”与“点”不是两条独立的工作体系,需要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然而,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沟通机会有限,又没有专门的交流平台,“面”与“点”合作效率低,容易出现学生管理中的盲点。

  三、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分工协作机制建设建议

  1. 建立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

  高校应对班主任工作情况开展必要的考核,通过量化考核,检验班主任工作的效果,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综合评定工作业绩的一项指标,鼓励班主任积极指导学生。此外,还需要关注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氛围,及时解决班主任工作中的困难,落实辅导员和班主任分工协作机制,全面提升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影响力。

  2. 合理分工,明确责任

  为了使辅导员与班主任分工协作机制能够正常开展,避免分工不合理产生的问题,需要确立辅导员与班主任在各自管理范围内的工作责任,扩大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影响,减弱学生对辅导员的依赖感,发挥班主任和辅导员各自的工作特长,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健康发展。

  3. 搭建与学生联系的纽带和交流平台

  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分工不协调,工作效率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内部交流平台。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都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力量,可以从班级骨干或者党员积极分子中选择一部分素质高、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学生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一方面可以定期联络辅导员与班主任,加强班级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担任二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桥梁,避免产生工作盲点。有了这一“桥梁”,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的分工可以更加明确细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发挥双方的最大作用,服务于学生。此外,由于他们本身就是学生,比起辅导员和班主任,更加熟悉不同时期学生的情况,了解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困难,与班级同学能够产生共同语言,更加便于情感交流。

【关于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分工协作机制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研究论文

2.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建设研究论文

3.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对策研究论文

4.高校安全管理应急机制创新研究论文

5.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培养机制论文

6.高校管理制度建设原则及实现机制研究论文

7.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的论文

8.高校辅导员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