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的效果论文

时间:2021-08-31

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的效果论文

  1构成设计

  构成设计,是运用点、线、面、空间及其简单的几何图形要素,在二维、三维空间中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构成规律,并构成十分丰富的画面。主要以通过黑白的或色彩的形体对比、交错、重叠、相加、相减、递增、递减、排列组合、物理量、心理量、尺度等手法组成特殊的艺术形态,创造性地表现出某些抽象的形态概念。用抽象思维的方式,从形式美的规律中探索空间形态创新,追求更高阶段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悟H。

  构成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学生造型及空间能力的基础课之一,对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空间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从教学上看,构成设计国内开设于大部分艺术院校,并把它们当做主要基础课或者核心课程,带有浓郁的艺术特色。笔者所在工科背景的院校下,构成设计与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融合衔接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上,如果采用艺术院校教师编纂的教材,其专业的课程训练则偏向艺术性,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严重脱节,不能让学生明晰开设此课的内涵和真正意义,学生会对专业课程提出质疑,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把它当做其它课对待,进而感到迷茫。教学作业成果上,作品出现大杂烩,看似形式多样,实则偏离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主旨思想,孤立了与园林的专业联系。如何对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构成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得构成设计能够真正服务于风景园林专业,是我们一直努力探寻的重要目标。

  针对这种教学症状,笔者所在的风景园林教研室对构成设计课程作了全面剖析。一致认为,首先,低年级学生对平面、立体空间意识模糊,对平面与空间之间的概念转化及基础构成缺乏系统认识,对构成设计的共性特征及空间形态生成共同规律缺乏理解与控制,导致创造性能力弱;其次,单纯地从二维平面形态训练、三维形态空间、结构表达等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功能与形态变换的设计能力不足;最后,平面形态训练课程与空间形态训练课程之间,融接设置空间基本功能与形态基础概念的训练较为弱,更多地偏向艺术性。

  2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探索

  将构成美学原理法则进行生动化、具体化,做到原理运用与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真正衔接。构成设计形式美法则主要来自自然美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不同的时期审美标准总体上呈现不断的变化,唯独审美标准的形式美法则也随之变化。构成设计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将平面构成设计与园林设计中的道路铺装图案,铺装材质颜色,材质质感的选择、空间中的景观小品构筑物等结合起来,运用形式美法则,通过比例、对比、均衡、节奏与韵律等手法,进行各种形式的组合,将平面与空间进行转换,在空间中形成颇具特色的构成设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在探索构成设计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构成设计基础教学的课程进行了探索研究。

  2.1构成设计的形式与空间的感知

  风景园林专业学习内容较为广泛,课堂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把对构成的理解、设计、使用与转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低年级阶段,把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讲授简单的构成原理,通过基本点、线、面、体这些构成元素,实践上做些简单的二维平面、三维空间形态组合设计,理解构成形式的发生、构成形式的组合、二维形式向三维空间的转换以及培养学生空间创造、使用的能力等,推动构思的形成、概念的展开,最终推动设计深人Pl。高年级阶段,将构成形式运用到综合设计中,按照构成形式与空间转换侧重点不同,实际课程设计中,运用构成原理对形体进行组合变换,以立体的形式融人空间设计中。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理解从低到高的“构成形式与认知”、“构成形式与空间环境转换”、“建构与营造”的学习阶段。因此基础构成设计应作为教学环节中的组成部分,循序渐进,予以强化,而非简单的基础训练。根据构成设计的形式与对空间的感知侧重点不同,将平面形态运用到空间环境中,以此强化构成形式与空间的形态概念环节有:

  2.1.1将构成形式作为认知的重点,并对空间认知的概念有所分离。如:教学过程中运用基本的点、线、面等要素进程构成设计;对具象物体的原型抽象提炼;运用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优美的形体构成和模型。

  2.1.2基拙构成形式与空间感知并重。将平面形式与空间进行转换;以人的尺度比例对空间进行感知;各种广场尺度、滨水廊道、街道等室内外空间。例如:某城市街边广场绿地设计(30mx50m广场室外空间),要求选定城市街边广场绿地这一特定空间环境间的人,从空群使用、比例尺度等角度感知空间,构思提炼出平面设计概念或原型;在此给定的范围内,完成一个由平面构成组合向空间构成的转换,设计中反映出构成的组合方法、构思理念、构成概念的衍生,也要体现出该空间构成的主题。

  2.2强化空间构成与建构的融合

  空间是由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双重属性组成。实体空间的存在由物体的材料、结构支撑等物质性建构因素组成,它是以点、线、面、对称、肌理等进行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以往教学过程中把平面构成的二维概念的生成与表达放在首位,但对三维的空间建构设计的内容及技术性要素涉及较少,致使好的创意缺少立体的表现形式。强化空间构成与建构等方面的融合,挖掘不同材料的组配在空间构成中所表现不同的直观感受,直观地面对空间建构方面的`物质性问题,理解感知和把握构成中的形体分形、形体组合、组合变换、形态置换、空间搭建等具体的实践。

  2.3针对性地细化构成设计课程

  构成课程的细化,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构成设计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所谓细化就是使风景园林专业构成设计这门基础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对本专业方向发展进行有序的教学。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固定式、无法更改的审美原理的教学实践过程M。在此美学原理不变的情况下,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依据其专业特点,在进行方案构思上,运用美学知识与平面构成的形式在封闭空间、开敞空间或半开敞空间中进行创作设计,营造构建空间,也可以将线型构成、面型构成放在封闭空间或开放空间中进行审美组合,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3构成设计风景园林专业中的教学实践

  根据构成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背景,从2012年开始将构成设计教学列人风景园林专业、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试点,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在以下方面:

  3.1讲解构成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分析构成设计美学理论及形式美法则产生的原因,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剖析由古到今其产生的心理因素、社会背景、存在意义等,深人探究构成设计形式美法则的产生与意义,让学生领悟和掌握形式美法则并在以后的设计中综合运用。

  3.2美学原理与专业课程实践嫁接

  把构成设计的美学原理与课程实践教学嫁接,并把它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中尝试开放性的思维训练,按照形式美法则和审美原则构建多种模型组合,让学生运用各种综合材料在营造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等,在所构建的空间,这种构成设计训练方式是在二维平面中向三维空间转换有序性、有组织的、反复进行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创造,让参与者中的学生完成课程的审美体验。

  3.3探寻数字技术下构成设计的发展新趋势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构成设计教学方面带来了新的设计变革pl。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它带来的是思维、推导、建构等全新的改变,构成设计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虚拟建构的特征。这一全新的构成设计数字建构方式体现出更多的非物质性,借助计算机软件实现三维虚拟模拟,能够将二维的形态通过计算机建模实现三维形态,使人们对构成形态空间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与认知。同时,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也能使构成设计在空间生成、转换与可塑等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4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的效果

  从2012年开始,将构成设计课程体系中的形式美法则和美学原理进行概念上分类梳理,让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均衡、单纯齐一、多样统一、比例、节奏韵律和调和对比等内容更加清楚易懂。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计上,美学原理,找到与园林设计专业特点相符合的切人点,更好地与园林设计专业方向结合,起到了较好的综合运用效果。

  4.1教学思路明晰

  在教材的选择上,选用与风景园林基础教学专业性很系统的教材,教师在安排课程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完善的、清晰的教学思路。

  4.2让学生认识到构成设计对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学习指导的重要性

  通过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有机地与园林设计专业内容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晰所学的构成基础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就会有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5结语

  构成教学是一门开放的、动态的、综合且不断更新的课程。首先,强化构成设计的形式与空间的感知、空间构成与建构的融合,以教学课题的形式融人到设计中,用二维形态、三维形态等进行生成与表达,推动设计进步并提高构成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在教学中有目的、有序地结合课题内容进行设计,采用不同的材质材料进行空间建构,最终在设计概念和物质实体上生成物质形态。再次,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虚拟建构等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使构成设计与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交叉与融合,更新思维,形成新的教学特色。

【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的效果论文】相关文章:

1.借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2.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论文

3.网页设计中的视觉构成研究论文

4.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肌理构成论文

5.三大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论文

6.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7.色彩构成招贴设计论文

8.平面构成园林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