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心理健康发展探究的论文
一、音乐教育可以有效调节不良情绪
音乐教育是通过美的内容、美的形式使人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感受,提高人的审美修养,并通过音乐作品中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态度陶冶人的情操,启发他们的心智。人们在生活中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是一种具体的情感作为导向,并因情感的存在而维持行为。音乐是一门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的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它能够反映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对个体情绪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方式的说教式教育,它是以音乐动人的旋律作为媒介来传递感情,获得轻松愉悦的氛围,从而产生某种情感的共鸣。音乐旋律的走向、节奏的长短和音色的变化来敲开封闭的心灵,纾解忧郁苦闷的心情,使聆听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中学生因学业上或生活上不顺而感到心情烦躁时,可以让中学生欣赏一些轻柔而又舒缓的音乐,让中学生身体放松,充分体验音乐的感情,可以帮助中学生缓解紧张压力,平复烦躁不安的情绪,避免因自律神经紧张失调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二、音乐教育可以帮助缓解身心疲劳
随着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学阶段竞争加剧,学习压力快速上升,令大多数中学生感到身心疲劳,有不少学生感到不适,由此带来的心理恐惧与焦虑,这是当前中学生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调节,就会出现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从而导致中学生学习成绩下降。音乐教育是一种愉悦式教育,有着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有利于缓解身心疲劳。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处在学习紧张和心情紧绷的状态下,播放一段优美的旋律、舒缓的节奏、明亮的音色等音乐,聆听者在脑垂体作用下,大脑中会释放一种特殊物质,可以刺激脑部,活化脑细胞,适当的音乐刺激对脑部的活动可以有效地解放身体疲惫,消除学习的顾虑与畏惧,帮助中学生重拾学习的自信,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走出焦虑的阴影。音乐还可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只有人的心情愉悦,人的机体内生理化学变化才会畅通,随之产生兴奋增强的感觉,人的精神面貌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状态,精神焕发。这不仅表现为生理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平衡,进而升华为一种高尚的情操,促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和谐。
三、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建立正确价值观
中学时代是人的价值观和性格定格的重要阶段。音乐教育本身的独特性,可以在一个人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建立正确清晰的判断思维。西方近代美育先驱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音乐教育潜移默化地丰富人们情感,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和热爱人生,也能够促使人们变得更为理性。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启发和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但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能像在课堂上传授其他知识那样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吸引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在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体验并内化为行为准则,进而转化为行为习惯。如在课堂中,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情绪等的感受和理解,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形成健全的爱国主义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鼓励音乐创造”是基本教学理念之一。在音乐学习领域中,创造教学同样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挖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手段。这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音乐无形的力量远超乎个人想象,所以聆听音乐、鉴赏音乐,是现代人极为常见的生活调剂方式之一。医学研究发现,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中,通过老师的悉心指导,让学生经常性地接触音乐节奏、律动,会对人体的脑波、心跳、肠胃蠕动、神经感应等产生某些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外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如学校经常举办一些文艺活动,参与市里举办的一系列音乐演出、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们亲自创编自己喜欢的音乐节目。经过大量实践证明,不少学生们乐意自己谱曲、编舞、编排小品等活动,谱曲中的很多设计环节非常有创意,在选曲、谱曲和歌词创造中激发了学生创作灵感,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人意想不到,学生们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五、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团结协作潜能
目前,我国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小缺乏养成与他人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在中学生群体中团队合作意识薄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标志,没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就难以融入集体和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和加强培养中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对于他们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人格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中学生参与音乐相关的合唱、军乐、舞蹈等社团组织或大型活动中,他们都将是集体为单位,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抓住和领会音乐中旋律、和声、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等每个要素,整个过程中需要每位成员配合和坚持。一部高质量的音乐作品由多个声部组成,不论演唱或演奏,每个参与者都要遵从指挥的引领,力求做到音准一致、节奏一致、强弱一致、情感一致,既不能突出也不许落后,每个人既是主角,也是配角。当一部完美的音乐作品形成时,这种专注和配合会给每个参与者带来满足和愉悦,激发出每位学生的集体成就感与荣誉感。正如托尔斯泰曾说:“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因此,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在共同合作中感受到自我存在,在整个过程中心理上也得到快乐和满足。中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内容中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中学生心理、智力和体力上的压力得到缓解和宣泄,有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这门特殊的学科,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强热爱集体的意识,重视音乐教育也可以提高国民的艺术素养,完善国民的文化素质结构,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是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乐国安.咨询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8).
[2]张声远.学校心理辅导概论[M].上海:上海中小学心理培训辅导教材,1992.
[3]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4]程灵,许珊,罗杰斯,等.人本主义观对学校心理辅导的启示[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1,(8).
【音乐教育心理健康发展探究的论文】相关文章:
2.探究心理逻辑论文
4.音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