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模仿记忆法论文

时间:2021-08-31

论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模仿记忆法论文

  内容摘要: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日后进行音乐创作、表演、评论等工作的必备技能。本文打破传统的“教师弹、学生唱记”的教学方法,采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原理,结合视唱练耳课的教学实践和自身特点,提出了“模仿记忆法”,即运用旋律融节奏、音高、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于一身的特点,采用学生熟悉的旋律作为教学模板,然后逐渐对旋律中的这些要素进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改变,让学生了解它们是怎样前后变化的,从而轻松地掌握各个要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模仿记忆法 旋律 逐渐 改变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在高师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院校课程体系中,视唱练耳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视唱练耳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音准感、节奏感、调性感等多种音乐感觉;提高视谱能力和记谱能力;发展音乐记忆能力、内心音乐听觉能力;最终能够准确地去理解音乐、记忆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随着我国教育观念的逐渐“人本化”改变,相应的教学方法也理应得到切实的完善与改革。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句中的“事”就是视唱练耳课的教学,“器”完全可以视为是技术、教学方法。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借以抛砖引玉。

  旋律是由一系列不同高低、长短、强弱的乐音构成的有表现意义的乐音线条,是音乐中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它是音乐作品中最重要的直观“色彩”,也是人的感官最容易接受、最容易记忆的音乐信息。而且,旋律的形态与人的语言的音调形态之间有着直觉的联系,更能引起听觉的注意和内心情感的共鸣。人们可以随时哼唱出他们心中熟悉的旋律,这些旋律是他们心中永远的记忆。而不同的旋律包含有不同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要素。因此,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旋律这种特性来进行教学。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都采用老师弹,学生视唱、听记的方法。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忽略了低水平的学生,无论旋律有多难,都是一概而论。而且各种知识点比如节奏的学习,缺乏针对性,学习旋律时有什么节奏型就学习什么,更不谈让学生知道各种节奏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这样,必然会影响低水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这种“一法独尊”的教学现象必须改变,要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局面,达到共同的教学目的——提高视唱练耳课的`教学效率。

  本文所论述的“模仿记忆法”采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具体嫁接到视唱练耳的教学中。“模仿” 一词最早出现在贝告德所写的《构理与政治》一书中。“模仿指的是效仿特定方式的动作或者行为规范。”①模仿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婴幼儿就是因模仿而获得最初的知识的。模仿也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人和动物都会模仿,但重要的是怎样模仿。模仿不应该是教条而刻板地重复他者的动作或行为,而应该是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因地制宜”地模仿。“模仿记忆法”就是用一段学生耳熟能详的旋律作为教学的模板(模仿对象)。它可以是一首歌曲或是其他音乐体裁的主旋律,其标准是学生必须对它非常熟悉,能够随时哼唱,且难度较低,以有利于之后逐渐加大难度,逐渐对旋律中的音高、节奏、节拍、速度等要素进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改变,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前后是怎样变化的, 从而轻松地掌握各个要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进行的一组实验证明:如果进行有意义材料的学习,使新旧知识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而且应该注意在原有知识较为巩固以后引进新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先后学习的相似而又不一致的材料不仅可以避免相互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②),而且,可以使新旧知识的学习相互促进。”③这里的“原有知识”就是本文所述的模板(模仿对象),“新知识”就是逐渐进行的各个要素的改变。

  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的主旋律为例,具体地介绍“模仿记忆法”的操作步骤:

  模板旋律:

  第一步,进一步熟悉模板旋律,教师带领学生简要分析旋律。

  如下:C大调,四四拍子,一共十二小节,和声多以二、四、五度进行,节奏均为 × × × ×︳× × ×—︳进行。总的来说,这条旋律是比较简单的。这样,让学生总体上把握了这段旋律,然后,教师弹奏,学生即时视唱和听记。

  第二步,遵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对旋律进行各个要素的逐渐改变。

  一、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生命基础,而“节奏型就是乐音在音响运动过程中将旋律线赋予生命活力的脉动机,它产生各种不同的节奏组合以推动乐音的运动。”④因此必须重点进行不同节奏型的练习,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各种节奏型。

  首先,把旋律的第三、第五小节的原有节奏型 × × × ×分别改变为× ×× ×× ×和×× × × ××,同时把原有的四分音符FA、MI和SOL分别变为两个八分音符的FA、MI和SOL。此时训练的节奏型就是×× ×与× ××。然后教师按照上述改变弹奏,要求学生视唱和听记,并且让学生说出与原有旋律的不同之处。下面,可以逐渐加大节奏型的难度,如附点节奏型、切分型、十六分音符型等。如下表:

  二、音高(音程) 对旋律的分析可知,此曲仅有二、四、五度进行。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加入三、六、七、八度进行。具体做法还是遵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渐由一拍到一小节,再到一乐节,直到一乐句进行改变,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在各种变化中掌握各种音程。

  例如,可以把第一小节第三、第四拍的SOL分别变为MI,这样就由原来的DO — SOL纯五度进行变为了DO — MI大三度进行;之后可以把旋律中的二、三度音程分别转位,进行六、七度音程的练习。

  三、休止符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话说明了休止符在音乐中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通观全曲,没有一处休止,因此有必要进行练习。

  休止符的练习可以和节奏练习放在一起进行。即把×改为×O把×—改为× ×O或者×× O×;也可以逐步进行十六分休止符、切分的练习。

  四、其他 如调式、节拍、速度、力度都是视唱练耳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大小调之间的转调,四拍子与二拍子、三拍子之间的转换,速度由快到慢或由慢到快的改变。这些都可以运用“模仿记忆法”给予练习与解决。

  “模仿记忆法”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简单易用的方法,适合于初中级程度的学生。操作的关键是遵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让学生知道前后要素之间的区别和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对教师来说,则成功地完成了课堂教学,达到了共同的教学目的。

  注释:

  ①见教育心理学[M].(美) J.M·索里等著 高觉敷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年 第237页

  ②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引自《高等师范心理学教程》[M].李铮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3年 第82页

  ③同上 第83页

  ④见《音乐:生命的沉醉》[M].曾田力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 第45页

【论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模仿记忆法论文】相关文章:

1.视唱练耳音乐教学的论文

2.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刍议论文

3.视唱练耳教学计划

4.视唱练耳教学课件

5.视唱练耳在幼儿师范钢琴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6.艺考视唱练耳教学计划

7.高中音乐视唱练耳教学计划

8.高考视唱练耳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