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论文
一、趣味导入,激发潜在求知欲
学习永远离不开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一种精神的培养与塑造更离不开兴趣这位名师。然而,在寻求趣味的同时又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不能一味创造趣味十足的氛围而抛弃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这往往令许多老师犯难,他们难以找到两者之间的巧妙平衡点,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关于趣味性,我则认为要平衡这两者就要从教学本身出发,尽可能地挖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由兴趣向求知欲的转变,又可以将基本的知识技能高效地传授给学生。诚然,这样做的难度就在于如何很好地从教学内容中发掘趣味性的东西并加以利用。例如,我在讲解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设了一个陷阱。我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能被5整除的数都有什么特征吗?”学生轻松应答“:尾数是0和5的数都能被5整除。”刚回答完我趁势又问:“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尾数是0和3的数”接着想想似乎不对,于是又说,“尾数是3、6和9的数”我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再好好想想,真的是这样吗?”这下他们就安分了,不敢乱说了,很多学生冥思苦想。最后有学生得出“尾数是0、3、6、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这句话一出来把大家逗乐了,但是没有嘲笑的意思。我借机解释到:“同学们,尾数是0和5的数能被5整除是因为我们用的是十进制的规则。而两个5正好构成一个整10,故而才有这样的结论。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具备什么特征呢?”学生的眼神给了我莫大的肯定。
二、引导思考,体验探索的魅力
思考是培养探索精神的又一大基石。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学习不爱思考这一大难题,即使是通过提高兴趣来学习,学生也很难找到思考的感觉,或者说学生不懂得自动进行思考。毕竟长期的知识灌输让学生有一些麻木,对所教授的知识只是一味接受而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更遑论让学生提出建设性的质疑。这样的格局一旦形成,老师要打破它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最好的方法当然是从小抓起,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学会思考并慢慢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做到这一点,教师须得细心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方可在思考之余体会到探索的无穷魅力。接着上面的例子,我让学生在纸上写上6到9个能被3整除的数,然后先给他们时间思考这些数都有什么特征和联系。很多学生马上写上3、6、9、24、27……这几个数。一段时间后,有学生发言:“老师,我想来想去这些数的特征就只能是他们都能被3整除。”学生没有思考的方向,很难思考出结果。于是我就提示他们:“同学们,我们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为了能看到某个数就迅速判断出它能否被3整除,所以你们思考的方向可能不是那些数本身,而是构成那些数的各个位数上数字的特征和联系。”学生得到提示后又进行一轮思考。有学生惊呼:“我知道了!那些数每个位数上的数加起来是3、6或9”有学生反对到:“不对,666每个位数加起来是18而不是你说的其中任何一个。”我又一次提示“,你们没发现18其实也能被3整除?”这句话一出,学生就马上反应过来说:“哦,各个位数加起来能被3整除的数就能被3整除。”这是个让学生自己参与思考并总结出来的结果。虽然从效果上可能与直接传授给学生并让他们死记硬背差不多,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渐渐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并自己探索出结果,这个过程让学生受益非浅。
三、自主尝试,领略探索的乐趣
探索精神归根结底要学生自己拥有才有意义,如果只是跟着老师的提示进行思考,这样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索。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要自主地去探索数学上的问题可能性不是很大。故而老师还是要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只是参与度要慢慢减少,争取最后能让学生达到自主探索的高度。例如,我有时会在快下课时布置一道利于思维的、需要认真探索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完成,然后下一节课花一些时间讲解。在教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我顺势让学生课后探索一下能被7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了不给他们太大的压力,我让他们如果45分钟探索不出结果就不需要再纠缠下去。到下次课时有很多学生要来展示自己的结果,可惜的是每个人提出的特征都太容易被反驳了。但是有个学生提出一个挺有趣的发现就是“用1到9的数去乘7,得到的数的尾数也能组成1到9”。学生发言结束后,我解释说能被7整除的数的特征没法体现出来。对于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我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的。如此一来,学生就更愿意去探索,也能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数学教学分层次和阶段,但是探索是无止境的。世间万物都需要我们去探索,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小学生应该具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勇气。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要负起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责任。
【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