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班级管理双轨模式研究论文

时间:2021-08-31

大学生班级管理双轨模式研究论文

  北京大学本科生班主任与辅导员在工作上是点与面的关系。班主任面对班级这一基本点,辅导员则面对多个班级甚至多个年级组成的面。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多由专业任课教师担任,辅导员则由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教师专职担任,偶有的缺位错位等问题都会对班级有效运作造成挑战。

  一、班主任与辅导员的职责及关系

  根据刘德英等人的调研,北京大学本科生班主任多由专业任课教师担任。[1]班主任一般负责召开班会并选举产生班委、组织班级活动、与学生谈话等工作。伴随着学校工作的阶段性特点,班主任工作逐步开展。开学初,班主任参与迎新、召开班会,选举班级骨干;在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组织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随着学生逐步融入大学生活,班主任与学生谈话,有针对性地处理班级可能产生的问题。此外,在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的指导下,班主任参与班级奖励、奖学金、助学金的评选工作,并关注学生学术、实践、就业等活动。对内而言,班主任致力于塑造班级文化、增强班级凝聚力;对外而言,班主任扮演着维护学生权益的角色。班主任的育人工作具有鲜明的组织和服务特点。就北京大学而言,辅导员称为年级辅导员或院系辅导员更为合适。职责上,辅导员首先扮演着解读、传达学校政策的角色。他们结合院系实际,在院系相关领导的统筹下,积极制定本院系年级(班级)管理的具体办法,进而积极推动奖励、奖学金、助学金、就业等校级工作在院系的开展,同时负责院系学生危机事件的干预和处理。辅导员还承担着积极调动院系学生组织(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等)的职责,引入资源、搭建平台,促进学生在学术、实践、就业等方面的发展。由此观之,与班主任不同,辅导员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协调和管理特点。从北京大学本科生班级管理的实际来看,学生、班主任和辅导员组成了一个立体的关系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学生与班主任组成了班级这个基本元素,辅导员则面对由众多班级组成的大群体。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工作上存在互动关系,若两者均守住职责,各安其位,积极开拓资源,班级则得以有效运转。[2]

  二、班级管理的缺陷与“双轨”模式

  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不履行职责(缺位)或履行不应当履行的职责(错位)的情况是存在的。由于辅导员面对的是一个面的工作,若兼任班主任,那么在工作中可能产生偏私、混乱等问题;更甚者,由班主任来担任年级辅导员,产生对校级工作(比如评奖、评优)的实际操作办法,那么院系内部则可能产生标准不一致、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很难引导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据此可以进一步探讨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工作中的互动关系。在(1)条件下,班主任守位而辅导员缺位/错位,班级在短期内依旧可以运作,但从长期来看,班级可能陷入缺乏信息和资源的疲惫状态;在(3)条件下,辅导员守位而班主任缺位/错位,此时信息和资源难以有效下达,班级内部情况包括危机状况也难有效上传,班级很可能陷入分散状态;(2)是最为极端的状况,这种状况可视作是班级形成的原始状态;在(1)条件下,班主任和辅导员都守住职责,积极发挥作用,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学生、班主任和辅导员在班级管理结构中有着不同关系,正如表1中(1)和(3)两种情况指出的那样,若班级管理角色混乱或机制失序,班级将失去运作效率。为了解决这种混乱失序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我们对班级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双轨”模式的理念。我们首先以北京大学的工作开展情况为例,厘清了辅导员与班主任不同的角色定位和工作侧重———在“上对下”的层面,北京大学本科生辅导员面对多个班级或年级开展工作,他们通常是学校管理政策以及学校资源下达的第一层面;而本科生班主任对班级情况较为了解,辅导员通过班主任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政策或资源的下达。在“下对上”的层面,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众多问题直接反馈给辅导员可能产生混乱、降低效率,班主任的'介入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保证最重要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正是基于这样的角色划分和功能定位,使得我们构建本科生班级管理的“双轨”模式成为可能。在这个模型中,班主任将来自辅导员的信息分解,转达学生。当学校政策或资源下达(如奖励、奖学金、资助、就业等工作)时,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班主任在班级内部有效推行。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班主任通过开展活动等形式答疑解惑;若班级发生危机,班主任事先介入干预。对学生的高层次需要(比如职业发展规划),班主任可以向辅导员传达,辅导员将调动资源、搭建平台,真正落实学生需求。当前,本科生班级管理正面临着很多新的变化。首先,大学生寻求学习生活指导的渠道更多样化。在开放而包容的环境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因素影响着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图1中的社会环境中的政策及资源的来源是多样的。学校政策的获得权并不为辅导员所垄断,资源的获取途径更加多样化。根据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直接从网络获悉政策、从社会获取资源的现象已成常态。其次,大学生寻求学习生活指导的态度更主动化。除了与班主任、辅导员直接互动,学生还可与有着更多学术资源和社会经验的老师交流。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辅导员的地位似乎下降了,但事实上,对于本科生而言,学习生活的基础指导及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依旧十分重要,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生活经历及资源依旧能很好地发挥相应作用,不过需要改善工作方法,提高资源与需要的匹配度。“双轨”模式是对北京大学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这个模式中班主任与辅导员都基于基础职责而开展工作。辅导员主要扮演着中层的管理角色,班主任则主要致力于维护学生利益。经由班主任与辅导员的互动,这一模式既可以让学校政策有效下达至班级,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关心和指导。

  三、班级管理“双轨”模式的实践及思考

  班级管理的“双轨”模式是一种理想形态,如上所述,这种工作模式的建构能有效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在实际工作中,这一模式对辅导员和班主任“坚守职责”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院(校)系辅导员和班主任可能面临着综合而多面的事务,在机制建立之后难免会力不从心。基于现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以下简称“社会学系”)在本科生班级管理中尝试对“双轨”模式进行实践。

  (一)塑造朋辈导师,确保学生需求顺利上传

  由于社会学系本科生班主任多由青年专业教师担任,他们承担着较大的教学与科研压力,在此情况下,青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受到影响,本科生学习生活问题难以及时解决。针对这种情况,社会学系在本科生班尝试“朋辈导师”项目。“朋辈导师”由高年级本科生担任,1名导师负责对5~8名低年级学生开展辅导,在解决日常学习生活难题的基础上,定期举办读书会,开展论文写作培训及社会实践等活动,在互动中实现引领。“朋辈导师”在很大程度上分担了青年教师的压力,为班级管理提供了双重保障。

  (二)引入成长导师,确保政策资源充分下达

  社会学系本科各年级自然组成一个班级,每个班级学生人数均大于50人,而全系专职辅导员较少。基于学生人数较多而辅导员较少的现状,在并未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和小班管理的情况下,社会学系在本科生班级开展班级领航“1+1”项目,领航“1+1”是指在班主任维持班级管理的情况下,为每一个本科生班级引入1名资深教授作为班级导师,与班主任一道,实现对青年学生的双重领航。班级领航“1+1”项目是促进资深教授、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相互沟通的一个创新。作为班级导师的资深教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辅导员偶有的缺位现状,可以为班级带来新资源、新动力。一是要注重新形势新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当今我国的大学教育面临着与以往更加不同的形势,大学生也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文章所提的班级管理“双轨”模式关注了当今开放而多元的社会环境对本科生教育的影响,也关注了本科生群体主动化、个性化等特点,对高校育人工作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意义。二是要回归班级管理本质。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对新形势下加强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旧有着重要价值。

【大学生班级管理双轨模式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幼儿园班级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2.电工职教模式研究论文

3.英文议论文小句过程模式研究

4.“目标教学”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5.中职班级管理中社团模式作用探讨论文

6.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初探论文

7.班级管理新模式与积极作用论文

8.生本教育模式下的班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