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

时间:2021-08-31

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际间跨文化合作日益增多,同时,不同文化的冲突也常常是影响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本文在阐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培养目标、教师的角色和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希望为我国培养国际化人才,并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借鉴。

  关键词:全球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目标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合作

  随着我国国际投资以及对外经济合作的迅速增加,跨国境的社会与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外国投资为我国企业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经营理念、价值观、管理模式,而这些理念、价值观与管理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政治、法律、制度等外在环境,所以管理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文化现象。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冲撞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的文化冲突是影响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文化的冲撞表现为异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互动,外来文化、管理方法与模式的本土化问题成为我国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另一方面,文化的冲突还表现在个人心理和行为方面,不论是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合资企业,或是跨国收购与合并,都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行为模式的差异、观察问题的角度、文化价值与标准以及人际沟通的方式等等,这些差异均会造成不同文化的个体之间的误解或冲突。因此,企业国际化经营与经济合作的成功不仅需要管理与技术人员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足以消除沟通方面的障碍,化解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冲突,处理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复杂矛盾。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文化、交际和能力层面,其基础是交际和交际能力。现代交际学认为,“交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的过程,即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信息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是一种社交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拥有基本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在异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能力,是指交际主体要有一系列的性格特点和社交技巧:性格特点包括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他人有效交际的愿望等;交际技巧包括处理焦虑和压力的能力、幽默感以及得体地吐露真情等。

  根据跨文化交际学的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语言和非语言的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策略能力系统。简言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主要涉及语言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创新思路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Kealey和Protheroe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非试图改变人们的基本个性和特点,而是增加其社交技巧、处事技巧等,因此跨文化交际的培养目标是增加认知能力,即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强调情感能力,即交际和适应性;改变行为方式,实现与来自异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视学习者的需要而定,学习此类课程的目的包括:出国留学、出国旅游、短期出国公干、长期驻外国工作以及外交与文化贸易等。学习者的目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我国教育部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包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以适应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和对外交流的各个领域的需要。目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主要是在听、说、读、写课程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情感能力培养等。

  (二)教师的角色与课程设计

  新型的外语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其身份可以是引导改变的媒介、顾问、管理员、跨文化交际者、文化导游、学习者和评估专家。在诸多角色中,引导改变的媒介是重要角色,因为教师要决定培训和学习的方式:讲授型或是经验型,泛文化还是专门文化,面授与分组讨论或是基于网络的互动模式。合理的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学习者已经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Hughes-Wiener认为,课程设计前,教师应该进行学习者的能力评估,包括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和交际技巧等。具体来讲,设计步骤为:评估学习者需求;明确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教学目标与效果;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与学习者协商学习合同;进行培训;评估课程效果和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Gudykunst等对跨文化培训的各种方法做了研究和总结,把各种不同的方法归纳成非文化特色教学法、文化特色教学法、非文化特色试验教学法、文化特色实验教学法四个门类。

  我国一些高校为了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比如在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和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等。交际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重视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克服了传统教学重语言成分学习而轻语言实际应用的局限性,真正体现了语言的交际作用。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重复者,而是实践的创造者。教师不仅对提供的案例非常熟悉,而且还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联系已学理论,大胆进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关注典型案例所涉及的文化问题,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敏感性。任务型教学法即根据具体的商务场景,设计如下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对话、讨论、报告和口头练习;进行各种情景下的会话训练,包括商贸谈判训练等等。任务型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应该指出,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其他文化背景下主体行为的归因分析,要求学习者从异文化角度看待问题,训练所涉及的关键案例应该是假设能引起文化差异误会的案例,例如:描述有可能产生误会的情景中的关键案例;关于目标文化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问题;为同一个关键案例提供多个解释,学习者挑选最合适的一个,并检验其合理性,准许补充解释;进行同形归因,学习者用目标文化标准去分析事件,并作出合理解释。

  Albert认为,构建文化敏感训练需要有效的文化信息、研究方法的专门技术、广泛的数据收集、专业文化知识、观察、写作技巧和对细微语言差异的敏感度。然而文化敏感性训练虽以移情为目的,即用其他文化看待其文化现象和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同化,这里的文化敏感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意识,交际主体站在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之上的高度来把握文化现象,才真正体现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持续深入,人类社会需要经常跨越国家、民族地域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跨文化合作推进文化多元化发展,促进经济互惠双赢正是伴随着资本与技术国际流动的必然趋势。我国国际投资与融资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冲突仍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需要借鉴西方先进技术的领域越来越多,对外技术交流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竞争,由于就业市场对人才国际化的要求不断更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经济全球化,无论对我国政府外事培训研究还是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从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者本身的专业素质、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匡玉梅.现代交际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Kaisu Korhonen.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Part of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D].University ofJyvaskyla, 2002

【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1.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

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范文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法论文

4.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论文

5.浅谈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论文

6.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语用移情能力的培养论文

7.高中课改背景培养的论文

8.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