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的冲突与协调的论文

时间:2021-08-31

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的冲突与协调的论文

  上海是多元文化的复合地,必然会产生很多国际交流或者跨文化传播的活动,展会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就是其中的一种典型实践活动。本文聚焦展会的翻译人员与参展商之间的跨文化传播问题,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由于展会参展商需要的翻译人员皆为女性,所以笔者访谈的皆为女性,有Z女士、L女士、Y女士、J女士、W女士、H女士。

  跨文化传播中“交流的无奈”

  1.宗教、仪式、文化间的冲突。根据访谈结果,了解到翻译人员所服务的外国参展商几乎都有宗教情结。但中国很多年轻人认为宗教是迷信,接触甚少。很多外国参展商在闲聊时会问及别人的宗教信仰问题。J女士在2015年11月珠宝展的时候,被问到这个问题,J女士说道:“我不信仰宗教,但是那个外国人听到我这句话就很惊讶,说:‘你怎么会没有信仰呢?没有信仰怎么可以呢?’然后那个外国人一直跟我强调信仰宗教的重要性,我很不愉快地打断了他,让他停止了这个话题。我当时觉得很恼火!”另外,我们平常的交流中也会出现具有仪式性质的举动,最典型的莫过于西方的拥抱礼和亲吻礼了。Z女士2015年9月做一个布料展会的翻译,她说:“我帮土耳其人做翻译,每天早上来了,老板好热情,我都有点不舒服,一来了就要拥抱,还要亲脸颊,虽然我知道这是外国人的习俗,但还是觉得很奇怪,临走的时候也要拥抱一下,亲下脸颊。”

  2.语言、行为与社会交往中的冲突。美国文化人类学学者霍尔认为, 传播是一切事物的基础。“传播世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文字的'、物质的和行为的。文字是商务、政治和外交的媒体。物质通常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行为可以反馈别人的看法,也包括避免冲突的技巧。”①语言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展会上。展会是一个商务贸易交流的平台,有不同行业的展会,翻译人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英语翻译水平,而且要对该行业的专业名词有足够的了解。除了专业名词的使用会引起双方的冲突之外,流行的日常用语也会导致彼此之间的不协调。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传播学院教授Samovar在其著作中援引语言学家Debrah Tannen的一句话:“Different words,different worlds。”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世界,也就有不同的行为。即使这些行为是负面的、片面的,也能让我们进一步地了解在展会翻译这个短暂相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H女士说道:“给巴基斯坦人做翻译的时候,中午他们买了披萨,结果他们没吃完就直接丢了,既没有说给我吃,也没有说让我去吃午饭。我说去吃饭时,那个人跟我说尽快回来,30分钟。在国际博览中心买饭至少要排队半个小时,怎么可能那么快回来?”

  3.标签化、他者形象与他者国家形象。参展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他们在经商的同时,也代表着他们的国家,一举一动代表本国的形象,这对于他人对于其国家形象的认知具有很大的影响。一国或者一个群体的形象并不完全是媒介所建构的,普通的公众也会对国家形象的认知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H女士说道:“在展会翻译结束后,搭地铁时会听到有小姑娘说,那个土耳其人很nice、那个黑人身上的味道好重等。”不可否认,在这个世界中很多人不仅存在较深的种族和习俗等方面的偏见,而且喜欢给别人贴标签,特别喜欢将这个人和这个国家连在一起。根据几位访谈者所述,“巴基斯坦人小气”“土耳其人大方”这样简单粗暴的形象标签就出来了。被贴上的标签首先是这个国家的某个人带给受者的认知,继而以偏概全,认为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是这样的。跨民族、跨种族、跨国界之间的交际特别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通过标签化对象,定位这个人、定位这个国家。这在参展商和展会翻译人员两个群体中都是存在的。

  混杂语境下如何协调跨文化冲突

  霍尔认为,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处于天平的高语境一方,而美国文化偏向天平的较低的一方,②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本文认为展会是一种高低语境混合的复杂状态,既有高语境,也有低语境。在这种复杂的语境下,展会翻译人员和参展商之间如何协调跨文化的冲突?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1.去除神秘性,尊重差异。美国传播学大师皮尔斯和克龙恩提出意义的协调与管理理论,其中谈到人际交流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人们进行交流时,神秘性无疑阻碍了彼此的有效沟通。③由于展会翻译人员是兼职性质的,所以她们对于参展商的文化、习俗、人际交往习惯等知之甚少,而参展商对于中国的文化、习俗了解也不是很多,所以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之后,必然会产生很多摩擦。尔斯曾直率地指出:“没有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交流是完全确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在事前尽可能地多了解彼此国家和民族之间一些最基本的风俗习惯,减少交流的神秘性。对于不同的宗教、礼仪、信仰等,我们可以不认同,但是我们应该做到互相尊重,避免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侵犯了他人。

  2.互动性沟通,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法国后现代理论家利奥塔曾说:“自我并非那样重要,但任何自我都不是一座孤岛,每个自我都存在于关系的网络中,这个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易变,人通常固定在特定的交往环路的节点上。”④人与人之间要经过长期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更好地彼此了解。在展会语境下,虽然双方是由不同的民族、国别的人组成的异质性群体,但是在展会结束之后仍可维系朋友关系。例如,L女士说:“因为我和土耳其参展商合作得很愉快,所以我和他们互留了联系方式。他们说如果下次再来中国的话,还让我来给他们做翻译。”我们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要注重双方的有效沟通,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让短暂性的交往变为长期的合作。3.建构自我形象,以积极呈现国家形象。曾任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的温纳曾提出形象移植理论,他认为通过赞助活动,事件形象会通过联想转移到赞助商家的产品上。⑤即一些事件由于本身的特点而具有某种内涵,公众会将这种内涵与此项事件加以关联。有关“巴基斯坦人小气”“土耳其人大方”“印度人友好”等认知就是因为翻译者把对这个国家的某个人的评价转移到了对这个国家的评价上。如果评价是负面的,就会给他者国家的形象带来不利,影响他国在非他国人心中的形象。如果评价是正面的,那么受者在以后与该国人接触时,就会由于预设效果或铺垫效果的作用,同样认为他们都是好人或者是友好的。在当今国际间的交往过程中,我们不仅代表着个人,同时也代表着自己的国家,特别是在这种来自于世界各国的展会中,更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和积极地建构自我的形象,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和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自己国家的良好形象。

【跨文化传播实践活动的冲突与协调的论文】相关文章:

1.跨文化新闻传播问题研究论文

2.商务谈判跨文化冲突能力的评价与作用论文

3.论文:浅谈民商法原理与海商法的冲突与协调

4.以跨文化传播下海外电视剧翻译为话题的论文

5.品牌跨文化传播的隐含语境问题分析论文

6.跨文化传播下的海外电视剧翻译研究论文

7.跨文化传播意识作用影响及认同策略论文6篇

8.交际环境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意识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