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技园史述论的论文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农业型向现代农业型发展,社会与科技对现代农业提出了具体的三高要求,即: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因此,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于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科技园开始酝酿发展。农业科技园是以市场为导向,在一定区域内运用信息技术、生物学等科学技术手段发展农业生产,以达到经济、环境、社会最佳的协调状态和经济最高效益的产业综合体。农业科技园是我国新时期农业改革中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科技与经济组织活动[1]。也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1 中国农业科技园概况
我国对农业科技园的探讨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4年提出农业科技园建设,到1996年才开始发展,至1999年后全国开始进入建设农业科技园的高峰。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65个,分别是2001年8月第1批认定的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2004年4月认定的第2批1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2010年12月认定的第3批国家农业科技园27个,另外,还有2010年3月有公布确定沈阳辉山农业科技园和江西井冈山农业科技园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目前,全国县级以上的地方农业科技园已达六千多个,园区的类型也呈现多样化,有政府主导、科研院校主导、企业主导、国际或者地区之间的合作以及其他类型的农业科技园。
我国农业科技园的概念是在1994年提出的,从无到有,至今虽只经历了18a的发展历程,但农业科技园的学会组织、发展模式、类型、理论等各方面不断深入,发展迅速,如:成立了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已举办过11届中国农业园区论坛等,出版了《中国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发展》和《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等众多的相关专题论文集。现阶段有关农业园区规划的法规有:《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十一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纲要》、《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等,以及各省、市、县的农业科技园均有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关于全国农业科技园区通用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规范体系,致使各地的农业科技园发展导向模糊,各农业科技园良莠不齐,但总的方向仍然保持快速向前发展。
2 中国农业科技园的历史沿革
如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要经历从萌芽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只有经历了曲折漫长的成长,才能不断的完善。本文把农业科技园发展历程和前人研究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从科技史的角度展开研究,针对农业科技园史进行梳理,把农业科技园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进行研究,力求呈现中国农业科技园清晰的变革过程。
2.1 农业科技园萌芽(20世纪80年代~1992年农业产业化的提出)
农业科技园萌芽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到农业产业化的提出。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一直是传统型农业。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体制和结构的调整,人们的认识也进入质的深化,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农业与科技的相联性变得更为紧密,农业技术与农业科技大步的走入普通农民的视野,探讨如何推动发展生产力是这个时期的主旋律。与此同时,改革开放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外面世界的信息,同一时期这个阶段,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完全实行了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也逐步由粗放型转化到集约型,其农业生产特点和效益有较之明显的优势。
我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最主要的就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但是如何突破呢?人们已经意识到应该实行农业科技变革。农业科技变革是一个求变的过程,是呈隐性的,人们开始大量的把产前、产中、产后各种整体与部分相结合,只是当时无法清晰的表达出这个概念,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农业产业化的提出。
2.2 农业科技园的发端
农业科技园的发端是以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诞生于1992~1993年,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主题是探讨如何形成规模和提高产量。
20世纪80年代末新加坡首先明确提出了农业科技园这个新概念,新理论需要一个时间检验的过程,直到新加坡农业科技园成功得到肯定时,很多国家开始效仿设立农业科技园区的做法。中国此时正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运作期,各地都开始运行农业产业化,打造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特色。国内对农业科技园探讨还只停留在与农业产业化进行对比,以及对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进行研究,如:发表最早的农业科技园的论文是1992年刊登在《东南亚研究》期刊上的《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一文,中国农业科技园区正是基于此而开始发端。
2.3 农业科技园的兴起
农业科技园兴起阶段为1994~1999年,这时期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科技成果围绕农业产业化进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现代农业概念,即:利用生物学、信息技术等高科技运用到农业产业化生产当中。当然这一期间的类型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科研院校参与为辅。因为在建立农业科技园的时候,选择的是高投入、高技术的项目,同时需要配置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一时期农业科技园主要是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1993年北京建立的以展示以色列设施农业和节水技术为主体的示范农场,1994年上海建立的引进荷兰技术进行工厂化生产的.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2]。值得注意的是,烟台、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城市也都相续开始在做农业科技园的实践尝试,虽然规模和动作比较小,还处于兴起阶段,但这一举动直接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
2.4 由点到面发展
农业科技园兴起后实践的直接后果,即经济效益导致了对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由点到面全面铺开,这一阶段为2000~2011年。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联合管理办公室统计,2002~2008年间,试点的3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就自主开发科技项目2331个,引进农业新技术3870项,实现年产值959.92亿元[3]。
这一时期各种农业科技园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全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园已达六千多个。从类型上来看,由兴起的政府主导单一模式发展为以企业型主导园区、科研院校主导或参与的综合农业科技园等各种类型。从功能上看,从示范功能发展出培训功能、科研功能、示范功能、推广功能以及公司与农户形成基地的“龙头”功能。当然,还可以从经营方式、立项类型、生态类型等各种角度进行划分。总之,不管如何划分,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蓬勃向上,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民的增收起着显著的作用。
2.5 农业科技园现今状况
农业科技园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示范园区,包括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园区、都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工厂化高效科技园区、生态农业园[4]。农业科技园有效辐射带动了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农业产业化,使大家认识到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是农业科技园的必然选择。
企业—生产—科研三者高度结合,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但农业科技园只是一个平台,与国外对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管理体制和政策及科技人员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人的因素决定着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之路,目前急需突破现有的理论框架,加深农业科技园的认识,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把外延和学科交叉结合进行彻底研究应用,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生产潜力,所以现今阶段依然处于成熟完善阶段。
3 中国农业科技园的未来发展
农业科技园自萌芽、发端、兴起、发展,这一切悄然的转变,它的历史进程与人们的认识和政府的重视程度紧密相联。从事物发展的关键主体来看,人的因素至关重要。为农业科技园源源不断地输入人力资源,才能保证农业科技园日益发展壮大,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此,培养适应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相关人才就成了必然。目前,国家研究生教育逐步加大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力度就在此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特别是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培养,不仅学制缩短至两年,而且更加注重与生产实际的结合,这无疑为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储备了潜在的人力资源。农业科技园建设逐步走向常态化和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一方面可以促进涉及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相关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培养正迎合了农业科技园发展的需求,二者一拍即合,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二者密切合作,定能开拓更为广阔的互惠双赢空间。
参考文献
[] 王朝全.从农业技术的物品特性论农业科技园的制度逻辑[J].中国科技论坛,2003(2):67-70.
[2] 张天柱.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2008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年度报告[R].北京:2008.
[4] 俞菊生.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类型与规划要点.冀献民,卢布,胡长龙.中国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发展[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154.
【中国农业科技园史述论的论文】相关文章:
2.姜夔研究综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