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改建研讨与实践论文

时间:2021-08-31

古民居改建研讨与实践论文

  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人们失去了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历史建筑材料就在我们面。中国古民居文化,主要来源于自然、社会两大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及材料资源等内容,这些天然因素对古民居的风格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各个地区之间都会存在着明显的地方差异,人们往往因地而制宜,利用其智慧创造出适合当地环境的居住形式。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了社会意识、艺术风尚、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差异等诸多内容。以上两大因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民居的精神内涵。

  新旧文化的交融

  一个个历史时代的远去,最终能留给世人可以看到的就是———建筑物本体。传统古民居是一种凝固的艺术状态,更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带有着深厚的历史韵味,并展现着历尽沧桑而依然存在的文化精髓。古民居艺术设计重构可以让新旧文化的理念交织,可以将古民居改建在形态、情态及生态等诸多方面得到重生。这种做法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对城市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最宝贵的还是生态建筑文化的思想内涵,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联系能更好的展示在古民居主体物表面。

  古民居外部形态更新的制约因素。功能转换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原有住宅环境的古民居,由于城市规划进程中,需要发生商业性质的改变,需要在设计上考虑的因素就有很多。如要在原有的建筑中加入大量的有关商业环境设计的室外、室内需求,才能满足城市需要,那么就有可能在文化、情感等诸多方面发生强烈冲突。古民居旧有形态、文脉的制约因素:古民居旧有的形态是根深蒂固的存在的。首先,古民居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映射出人们的居住心理、行为特点,才使得古民居在时空环境建构中表现出历史文化情感的意义;其次,地理环境、地域特征是古民居空间环境具有识别性的基础特征,与此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认同感和价值观。改建作为动态过程,应透过古民居原有价值的浮现,从而表达出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的生态美学特性。对古民居改造的审美价值体系的建构,有利于人们了解国内古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

  古民居外部形态艺术重构的有利因素。古民居改建的经济因素:改建可以更好的再次利用建筑,可以减少开发商初期投资,如:拆迁费用、土建费用等,原有的基础设施可继续利用,减少经费开支。由于建设周期相对短,可以让业主尽快使用,从而获得较大利润。古民居改建的社会文化因素:古民居是城市文明进程的见证者,是历史和文化的展现载体。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区风土人情所体现的传统建造技术及社会发展状态。了解社会文化的成因,更有利于反思古民居历史瑰宝存在的价值。古民居改建的情感因素:古民居向人们讲述了城市发展的历史特性和延续特性,使得人们在心灵上得到慰藉,古民居向城市展示着历史及人类自身的创造能力,在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文化对视中,构成了生存空间。古民居是人类历史前进中不可缺少的建筑,人们对其的感情投入冗长,强行的从人们的记忆中将其挖出,在情感因素上是很不可取的。古民居改建的环境因素:古民居改建具有循环运动的基本特性。环境污染总体的34%以上是由于建筑业在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全球一半以上的能量资源在建筑的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消耗掉。循环使环境资源转化和再生,进而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以维持和发展,艺术设计可以将古民居的生命力更好发展与转变。

  外表艺术设计重构原则

  重构②:意指对原有系统之间或某一系统内部的原始形态之间的旧的构成关系,根据社会客观现实需要和创作者主观意念,在本系统内或系统之间进行重新组构,形成一种新的秩序。古民居外表艺术重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立面改建”。古民居外部形态重构主要是在保持建筑物现有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在形态上对旧建筑进行修理、扩建、更新、补建等方法加以完善古民居建筑物视觉感知,从而达到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这种全新的视角为建筑的重生提供了新的'方向。作为建筑遗址,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却再次得以完美的展现,让古民居重生,不谓是古民居遗址的幸运。接下来对艺术设计重构的四个原则进行分析。

  原有建筑形式的保护性和延续性原则。古民居的发展是人类在建造家园的路途中,自我成长的光辉旅程。中国古民居经历了历代王朝和时代的层层演绎后,在一路的蜕变和成熟中逐渐攀上了建筑艺术的高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材料资源等自然因素,对古民居的风格和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社会意识、民族差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民居的许多细节中,构建出中国民居的精神内涵。在改建中要树立保护意识非常重要,要充分认识到古民居的价值,文物古迹是城市的价值体现,是城市文明的象征,是城市发展的推动力,密切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维护和文脉的继承。在改建中同时要考虑到配套的环境建设,应该注意保护周边环境。另外,政府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用创新的思路保护古民居,才能更好的延续历史。

  新旧形式的相互协调原则。新旧形式是指在改造过程中,古民居旧有建筑形式与改建后的形式两者之间各占的比例、比重或份量关系。因此在对古民居改建工程中,要把握好改建的“度”,要与场所精神、环境精神相协调。首先是比例尺度的相互协调。尺度是指某物比照参考标准或其他物体大小时的尺寸。比例是指一个部分与另一个部分或整体之间的适宜或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不仅仅是重要性大小的关系,也是数量大小与级别高低的关系。在古民居改建中新旧元素的叠加与删除中,要注意艺术设计形态的比例尺寸关系。其次是韵律的相互协调。在建筑三维空间形式下,结构的重复、运动的线,使得各种建筑形象比例均衡、错落有致、和谐统一,并产生出强烈的美的魅力,被称为具有韵律气息,当然其中也有色彩韵律。古民居建筑外表色彩一般明度较低,在重构中为了更好的展示古民居的魅力,可以适当的加入色,但色不是单纯的“涂料”而有很多其他元素的展示,如材质、灯光等从而更好的表达艺术设计主题,增加改建后的韵律气息。再次是料材的相互协调。料材可分为料与材。料:一般是说的是质地,质地是表现建筑物个性的重要因素。在古民居改建过程中,质地的多样性能使建筑设计师拥有更多好的解决方法。新型质地被应用到古民居改造和翻新中,质地的色彩组合和各种质地间精细的构成形成对比关系,可以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使古民居变得生动且具现代感。材:是具有弹性、硬度、耐久性等不同的属性,而且所有材料都有一个强度极限。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如果超过这个极限,建筑材料就不能再延伸,只能断裂或坍塌。因此在艺术设计时,还要处理好材料的合理尺寸的相互协调。

  新旧形式的相互对比原则。重构过程中应用的新材料在数量和种类上尽量少,尽量选择薄质、通透的材质,尽可能展现旧民居建筑本体,唤起人们的记忆。采用全新的建筑形式与技术的应用原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不断的技术综合与平衡来补偿古民居建筑,使得古民居能更好的适应现阶段城市的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新技术的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和顺应这些新技术特性,才能设计出经济节约、安全可靠的古民居改建作品;反之则会耗资多,并有可能对古民居的安全感及时代感造成严重破坏。

  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该何去何从,历史的载体———古民居,让人们开始清醒的认识到文化历史的重要性。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建筑文化“快餐”效应,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摒弃。与此同时新型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力量的支持让世人看到了很多建筑的奇迹。古民居的合理利用,在建筑资源损耗上让人们看到了环境保护的曙光,同时在强调生态保护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古民居外表艺术设计重构的过程在新文化与旧文化的交融中,体现出新时代的精神气质。设计者们必须尊重环境,用严谨的分析方法启发设计创作灵感,更好的设计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建筑作品,让现代城市环境中的人们即享受了古民居带来的古朴,也分享了改变后所带来的时尚效果。

【古民居改建研讨与实践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古民居作文

2.古民居雕刻文化内涵思索论文

3.培田古民居导游词

4.《蔡资深古民居群》阅读答案

5.培田古民居作文600字

6.春游河阳古民居作文

7.改建过的红岭作文500字

8.信息化理论与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