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的文言文论文

时间:2021-08-31

文章中的文言文论文

  一、讲求方法重实效

  众所周知,各类中考试卷中对文言文的字词和重点句子的翻译检测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前我尝试让学生回家加以整理,事实证明有的学生不够自觉,在家里没有很好的完成任务,导致知识掌握不佳,影响学习效果、考试成绩以及教学进度。后来我全部采用课前预习与当堂记诵相结合的方法。课前让学生先根据学案指导进行预习,做好准备工作,课上我再将重点字词以黑板或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呈现,师生共同学习后力争课上便记住要点。检测时主要分必答环节和抢答环节,在这样的环节中绝大多数同学都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非常高涨。每篇文章口头检测后我还会以书面小试卷形式来进行检测,并当场生生交换批改。一方面怕有的学生滥竽充数,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梳理和及时性的反馈。因为有了预习、当堂学习、口头检测作为基础,所以这个环节一般都进行的'比较顺利,效果也很好。

  二、引导质疑求深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一个学生学完一篇文章而没有任何的疑问是很可怕的,因为缺乏思考就缺乏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多回归文本,多元角度看问题,会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例如《陈太丘与友期》中陈元方驳斥父亲友人“无信、无礼”,但他自己在最后的举动便是“入门不顾”,这是否太失礼了呢?《湖心亭看雪》中第一段明明写的是“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尾却出现“舟子喃喃说”,这又当作何解释?《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对老师的呵斥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以复”、“色愈恭、礼愈至”,这是否与当下推崇的师生平等对话相悖呢?《曹刿论战》中鲁庄公的形象能否简单地理解为“愚昧无知”和“鲁莽冒失”呢?《陈涉世家》中吴广陈胜用“鱼腹置书”和“篝火狐鸣”的方式利用鬼神来欺骗鼓动民众,这样的宣传方式是否恰当?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教师应转变角色,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带领学生发现问题,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者。

  三、拓展延伸抓迁移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初中课堂无法系统学习,但若一点不加以补充未免可惜,适当的添加也可以让语文课更充满趣味。

  1、讲解一些字的古义、构造或历史学习《<论语>十则》的“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句时,我为学生讲解了“同门为朋”意即同一个老师教育下的人是“朋”,也就是今天的同学;“同志为友”意思是志同道合的人成为朋友。“友”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由两个“又”构成,“又”象手之形,表示两只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看来朋友要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当然不能“交而不信”了。

  2、适当补充与课文相得益彰学习《<论语>十则》中的“学而不思则罔”一句时,我补充了孔子带领弟子向老子求教后说:“老子他老人家教给了我们大智慧呀!他张开嘴让我们看他牙齿,是想告诉我们,牙齿虽然坚硬,但是他们之间却经常磨碰,以硬碰硬,久了,自然受到的磨损大,有的就脱落了,即使没有脱落,剩下来的也是有残缺的;他又让我们看他舌头,是想告诉我们,舌头虽软,但和牙齿这样坚硬的东西相处起来,却能以柔克刚,所以至今完整,没有丝毫损坏。”我之所以这样补充,是想让学生了解到孔子教导弟子用心思考,而他自己就首先做出榜样,用心思考老子的教诲。

  3、作文中恰当引用古诗文以增添文章文学色彩和诗情画意,还可以以古文中的内容为素材,佐证自己文章的某个观点。学生习作《诗韵之春》选取了“雨、草、柳、花”四种事物来对春进行具体描绘,并在每一段开头援引相关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长街的青石板被打湿了,我就像走进一幅泼墨山水画中;坐在白墙黑瓦的茶馆里,喝一口清新的绿茶,恍若在品尝窗外如烟如雾的春雨”。整篇文章典雅清新,格式工整,其中古诗文的选用功不可没。也有学生在写雪时将雪的洁白无暇与文天祥的内心清明联系起来,“文天祥之爱国情,自始至终未有半分动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窃以为,人心中要装便装雪。一杯雪,坦坦荡荡,问心无愧。”这样古为今用的考虑丰富了写作题材,还将上课的内容进行很好的理解与消化,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掌握古文活用古文的写作意识。

【文章中的文言文论文】相关文章:

1.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论文

2.吾的自传文言文文章

3.祭父文言文的文章

4.文章中的优美段落

5.论文章美文

6.文言文中的成语

7.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

8.文言文中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