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片功能改进
有道在拍照之后就可以作简单编辑,这点是好的,但过后编辑就只能旋转图片和储存图片。这明显不合理,我认为过后编辑的功能应该比拍照后编辑更完善,原因是拍照时是快速记录的状态,尽量不打断工作流,提高效率是重点,保存笔记后再编辑图片,肯定是时间比较充裕的时候,这时我需要的是更精细更多功能的操作。印象的圈点就充当了这个功能,但是印象圈点android版的体验实在是比较……,希望尽快改进。
说到图片功能,牵出一个更大的设计问题――功能集中程度。例如,要不要不图片功能分出来,像圈点,形成一个独立的应用?还是做一个大而全的笔记软件,里面包括图片功能,手绘,照片处理.....?和别人聊起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当然是做功能强大的,装一个就足够,还要这么麻烦装几次,那不是显得软件本身不够完善吗?我很理解这种心态,老实说我以前都是这样想,后来读了Marty Cagan的《Inspired启示录》之后,觉得作者的观点分析得很对,“增加用户不用的功能不仅会削弱用户体验,还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产品经理应该尽量压抑盲目添加新功能的冲动”,的确不必要的功能会严重影响产品的简洁度,“如果一个产品试图做到面面俱到,满足所有人,那很可能最后变成一无是处;不如把成本用在点子上,专注于完善主要功能。”《The Resonant Interface和谐界面》中也提到简洁的重要性,作者认为简洁simplicity是增加产品效率efficiency的途径,要做到简洁就需要符合“2/8原则”,即“把80%的精力来满足20%用户的需求,用20%的精力满足剩下80%用户的需求,因为那20%的用户为你创造80%的业绩。”说了一大堆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专注于少数重要功能,不要视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回到功能是否要拆分的问题上,我觉得与其把功能做全,不如把某些大块的功能拆分出来,既有利于笔记本身的精简,提高运作效率,减少空间占用,减少开发成本,避免产品频繁迭代更新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又能够给用户自行选择的功能的权利。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手绘或图片精细编辑功能的,如果我是重度文字用户,硬要我安装大而笨重的手绘功能,那我肯定觉得不合理,反而会影响到我文字编辑的效率,毕竟我只是需要一个精简的文字编辑器而已。有道iPad版新增加的手绘功能激发我思考以上这些问题,如果把手绘功能看作是有道笔记一个自由选择的“插件”,那我觉得会更好,只要两个应用之间能够“无缝连接”。
注:如果要深究“大而全”的设计理念,我觉得应该是工业商品时代的遗留观念,因为我花同样的钱当然想获得更多,或是“捆绑消费”的营销策略遗毒;但到了信息时代,讲求效率优先,没人愿意在硬盘里装大而不实用的软件。互联网时代讲求用户体验,人们更希望有灵活的购买搭配,再用捆绑销售来欺负用户只会使用户逃跑,互联网时代逃跑成本基本为零。互联网时代人们掌握更多信息,这更赋予人们选择的权利,增加顾客逃跑的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各种营销手段捆绑用户的做法,已经严重过时了!
二、管理功能改进
标签功能不用说,我觉得是未来的趋势,将会逐步替代文件夹,标签对导航的巨大贡献详细可以参考《About Face3 交互设计精髓》。用户接受度方面,已经越来越多的网站采用标签代替文件夹,因为标签本来就是一种用户创造User Generated的信息导航方式,对于UGC类网站有绝对优势(博客,轻博客,视频网站...),完全可以代替文件夹。对于笔记软件,用标签为主的管理很有必要。现在问题是文件夹功能是否有存在必要呢?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后来还是找到一些文件夹的使用场景。Part1已经说过标签主要是对内容的“属性”作分类的,“属性”主要可以分“范围”和“形式功能”两种。“属性”的意思是“这是关于...的内容?”(范围)和“这篇内容是图片,文字或视频?(形式)是用于记录,参考,分享还是保留以后再读?(功能)”。但是光是用内容的“属性”来管理笔记有时候还是不够的,某些场景需要把不同属性内容的笔记“打包”出来方便管理和分享。例如:我想把公开的笔记与私密笔记分开,就可以建立了私密笔记本并加密;工作中需要把某些完全不相关文件组合起来成为一个项目工作文件,既方便管理又方便同事之间分享。对于这样的使用场景,标签其实也可以做到,但是文件夹可以提供更直观和快捷的操作,更加符合现实世界的使用行为,更接近“心理模型”。所以,保留文件夹是必要的,但是是作为次要功能,而不是像现在有道和印象作为主要功能。另外,教育用户怎样正确使用标签和文件夹也很有必要,现今人们对文件夹很熟悉,常常把文件夹作为“属性”分类,我看来这属于错误使用,最终文件多了就会发现麻烦,还不如一开始就用各种方法引导用户使用标签,例如把标签功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利用使用案例来告诉用户标签的用法……同时还需要告诉用户文件夹的正确使用情景,以免与标签功能混淆。我的建议是,不要使用“文件夹”或“笔记本”等常见的名字,而是想一个新名字,使用户不会一开始就习惯性地用文件夹来分类文件,而是先去认真阅读系统提供的“使用案例“。运用这个小手段,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出“标签为主,文件夹为辅”的`使用习惯,避免日后不必要的混乱。
三、无论怎样新笔记还是未同步部笔记
除了修复自动同步外同步的反馈是有道另一个必须增强的方面。
反馈简单来说是程序的反应,用户做了同步的操作,如果没有得到程序清晰的回应,我怎么知道是同步了还是没同步?这种回应一定要是清晰明确,而且有足够刺激强度Intensity。就像你喊一人做事,你希望听到一个人明确响亮地回应“明白”,还是没回应?笔记产品中,同步这个操作反馈的刺激强度要强于大多数操作,不然为什么叫“云笔记”让程序的行为与形式追随他的功能,才能建立起完整Integrity,一致Consistency,可信Reliability的用户体验与产品形象。这一点上我还是嗦地重复一下印象笔记的同步反馈功能,再如下图,非常清晰,让人非常放心。有道笔记仅仅是同步的圈圈在动是远远不够的!希望互相学习。
有道的反馈问题不仅仅存在于Android版上,打个不太合适的比方,就像女孩子打扮,穿衣漂亮了,妆化漂亮了,却还没学会淑女的仪态,礼貌的谈吐,相处的智慧,最后还是难以打动高富帅。说得有点严重,事实上有道的这次改版进步的确很大,感觉好了很多,只是希望能够做得更好,更加注重细节。
最后补充一个细节,上一部分提到印象笔记有“保存”功能,即保存,不同步,不退出,继续编辑。如果上文我提出的改进方法可行,就不需要这种“保存“功能,因为只要退出编辑框状态,就是“保存”。
总结,有道云笔记的交互设计存在这以上问题,不过还有很多地方是值得称赞的,不失为一款不错的笔记产品。
【有道云笔记交互设计改进研究的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