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院校就业导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

时间:2021-08-31

财经院校就业导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

  摘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就业问题需要足够重视,财经类高校遇到很大压力。本文从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出发,指出财经类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如紧抓第一课堂,挖掘教学资源;丰富第二课堂,拓展多项素质;加强社会联系,发展就业渠道等。

  关键词:就业导向;财经院校;复合型人才

  一、引言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步人了大众化教育时代。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一方面使得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给社会、学校和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经济也是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事业发展输送人才的财经院校学生的需求非常旺盛,但另一方面,职位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人才争夺战不断上演,因此对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大的考验。

  二、财经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一)以社会发展为总领,转变教育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对未来就业者的知识结构、胜任多种职业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许多社会、经济、科技问题都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解决,传统的专业化人才单一型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人们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除了精通本学科的专业以外,还要对其他的某一门或几门学科比较通晓,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由于复合型人才在知识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具备较强的综合及创新能力,是市场上最缺乏,而企业又求之若渴的人才类型之一。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最终报告》(1986)早已指出:为应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复杂化和综合化趋势,各国要大力改革本国教育和人才培养,使科学教育少一些以这一门或那一门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着力加强综合化和跨学科性教育。响应这一号召,西方各国纷纷通过制订法律法规,改革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顺应时代发展,加强核心竞争能力,保持国家领先地位。当今社会各岗位界限的日益模糊,新的就业岗位的不断涌现,使得单一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障碍重重,已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是我国高等学校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

  (二)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

  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不可否认,这种办学模式曾为我们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现代社会日趋复杂化和综合化的趋势,使得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合型培养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

  以金融专业为例,金融以其对国民经济的巨大影响力被认为是21世纪极具发展前景的行业,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完全融人到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中,大大提升了金融行业的服务效率和层次,而在金融业的人才需求中,信息技术和金融业务紧密结合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

  (三)以“以人为本”为指引,深化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满足社会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与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相伴随的,是高等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高等财经学校要在人才培养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深化教学改革。

  许多用人单位都认为高校的授课内容与社会相脱节,而大多数学生也感觉学校的开课内容枯燥晦涩,总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教学,没有顾及学生的需求,也没有顾及社会需求。学校因此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必须从夯实基础理论、激励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向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提高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财经类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紧抓第一课堂,挖掘教学资源

  首先,实行主辅修制。主辅修制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以一个学科专业为主修学科专业,同时将另一个学科专业作为辅修学科专业。主辅修制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且所需时间较短,推行方便,能与学分制管理相配套,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南京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为主,法学、工学、理学、文学多学科配套支撑,相互依托的财经类高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和特长选择一个专业,比如说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辅修会计专业,修满规定学分,可以取得该专业的辅修结业证书,这样就可以避免在专修制下知识面限制得太窄的缺陷,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职能潜力和主观能动作用,扩展专业范围和知识结构,为将来就业创造优势。

  其次,推行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第二学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两个学科专业的科学基础,又有兼容不同学科的综合、交叉渗透能力。例如南京财经大学有法学专业、财经专业和新闻专业。政法领域和经济领域都需要一批既懂法学又懂经济的人才,新闻领域需要一批既懂新闻又兼通另一专业的新闻人才,等纯。双学位学生具有复合型知识能力机构,在就业时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大为抢手,使得更多的学生和用人单位受益。

  第三,尝试采用联合学位制方式。南京财经大学位于南京仙林大学城内,周边有很多高校,教育资源丰富。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利用他校优势,采取联合学位的方式,资源共享。另外,南京财经大学也可以利用自己国外高校的资源,和国外高校合作,进行联合培养。

  (二)丰富第二课堂,拓展多项素质

  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的育人作用是巨大的。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方向正确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积累后形成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身心素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教育。

  首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应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抗拒压力耐受挫折、高度的社会适应性、一定地自我表现能力、高度创造力与持续发展倾向以及人际关系调解能力等全方位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此外,大力发展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党团建设,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障。

  其次,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科学技术类、文化类、体育类等各种各样的社团。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锻炼独立意识,磨练意志,增强团结协作精神,鼓励个性发展,养成复合型人才必备的人格素质,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如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艺术节等。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中提高文化素质,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再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精神的普及,使学生尽早使用先进学习方法,尽早接触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各院系应当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科技节、文化节等,举办多种学术科研方面的报告会、座谈会、演示会,这将使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通过学校内外的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使学生自主进行学术研究,激发能动性、创造性,提高综合素质。对于有学术科研潜力的学生,应采取特殊优惠措施,有意识地配备指导教师,制定完备的跟踪培养计划,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科研。

  (三)加强社会联系,发展就业渠道

  首先,请进来。一方面请相关企亚老总、人力资源部相关从业人员到高校进行宣讲和交流,通过就业单位和学校的沟通,了解就业单位需求,对学校的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进行补充设定和修改;通过就业单位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充实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可以邀请南京财经大学毕业的校友,通过校友到学校传授当时的学习经历及以后的工作经历,让在校学生更好地做好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此外,通过联系社会上的素质拓展机构,拓展学生就业素质,比如英语、简历制作、面试准备等。

  其次,走出去。一方面,老师需要走出去。现在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枯燥,老师讲课缺乏生动性,有部分原因是因为老师本身没有实践经验,对授课内容只有理论上的理解。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学校和学院就需要和社会上的企业主动联系,比如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通过每学期选派教学人员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以获得实践经验,然后在授课过程中将实践经验融入到课程讲授中。另一方面,学生需要走出去。学校可以通过和企业沟通,建立实习基地等形式,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财经院校就业导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1.财经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论文

2.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

3.就业导向的职业院校会计实训教学分析论文

4.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探讨论文

5.以就业为导向高职英语教育论文

6.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论文

7.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方式探索论文

8.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