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是年鉴发展的动力论文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手段可谓繁多, 年鉴作为其中之一, 既有优势, 也有劣势。优势是信息量比较大, 又具有官办这一特点, 所以年鉴信息具有权威性。劣势是出版周期比较长, 上年的内容, 最快也得到次年的九、十月份( 笔者所在单位的年鉴) 才能与读者见面; 其次是雷同现象比较普遍。此企业与彼企业年鉴( 笔者所在的石油企业) 无论在内容、篇目设置等方面均存在雷同现象, 本企业年鉴更是在篇目、内容、装帧设计等方面年复一年的沿袭, 像似重复往年的故事。这些都制约着企业年鉴的发展与提高, 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本文想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放宽收集信息量的视野。一部企业年鉴,经过多年的发展, 逐渐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模式,包括书的编排模式、篇目设置模式、收集的信息渠道及容量模式等, 这些固有的模式, 会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年鉴的创新与发展, 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概念, 即像填空一样, 按照以往的惯例收集入鉴内容, 然后再对号入座进行编排, 按着往年的框子“填物”, 仅是事件、数据变更了, 其他基本依旧。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笔者认为首先要在扩大信息量方面下功夫, 依据企业的发展, 与时俱进。除记载好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改革等固有的内容外, 也要收集与职工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信息, 以及国家和企业关于职工切身利益的大政方针及规定等, 有了这些与企业发展相得益彰的内容互补, 才能增强可谈性,年鉴的自身价值和利用率才会提高。
2. 拓展服务领域, 创新服务模式。笔者以为,年鉴的创新,不能仅局限在编鉴这一狭小领域,拓展服务领域,扩大受众面是更重要的创新。现在我们办鉴的目的, 主要是为领导和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也是办鉴的.宗旨, 这无可厚非, 但是我们却忽视了广大职工这个群体。从职工是企业的主人, 企业的发展兴衰离不开职工群众这一观念出发, 我们就应该改变一个服务对象为两个服务对象的局面, 即: 除了为领导和决策部门提供良好的服务外, 还应为广大职工群众读鉴、用鉴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考虑到成本等诸多因素, 职工人手一册年鉴不现实, 可否在基层单位的阅览室、图书室、职工之家活动室、团组织的学习室等公众场合摆放年鉴, 以供职工开展读鉴用鉴活动。一方面使职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的大好局面, 享受企业生产发展改革成果的喜悦, 同时也能使职工了解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机遇。以彻底改变年鉴只摆在管理者的案头和存档的局面, 使年鉴也像其他读物一样被职工所接受, 在发挥资治、存史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教化作用, 形成一个宗旨( 编为用)、两个服务(管理者与职工)这样一种良性互动的办鉴环境。
3.加强交流、形成信息共享的局面。当前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 没有哪个信息会被长久封闭,对此,我们应顺势而为,经常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加强信息的交流, 这种交流包括书本的交流和年鉴编者、作者的交流, 还可以通过论文发布会、信息交流会等形式, 为年鉴工作者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些交流, 形成一个知识快速更新、信息快速传递, 以达共享的局面。
4.加强业务学习, 培育固定的撰稿人员队伍。撰稿人的水平高低, 决定着年鉴总体水平的优劣, 入鉴的内容均来自各个单位、各部门, 如果各单位、各部门提供的资料丰富、翔实, 无疑会使整部年鉴水平得到提高。反之, 年鉴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据笔者所知, 这方面政府办年鉴的条件要优于企业, 政府部门设有专职机构和人员, 素质较高, 渠道也顺畅。而企业年鉴撰稿人都是兼职, 而且也不固定。上年张三, 头脑中刚形成一点概念, 今年又换成李四, 这对提高年鉴质量不利。笔者意为, 在培养一个固定的撰稿人队伍的同时, 不断加强其业务学习, 包括外出培训学习和内部交流学习, 使其不断掌握新知识, 只有这样, 年鉴的创新与发展才有希望。
5.创新要表里如一。内容的创新是年鉴创新的关键。但是, 印刷、装帧设计等方面的创新也不可小视。一本年鉴首先抓住人们眼球的是外表的装帧设计, 所以, 我们要在下大力搞好年鉴内容创新的前提下, 下功夫提高印刷质量和装帧水平。要抓住企业的本色和特色, 年年都有新的创意和尝试, 使读者常看常新, 这样, 创新与发展、编鉴与用鉴才能更好的结合, 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浅谈创新是年鉴发展的动力论文】相关文章:
6.创新,创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