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论文,与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相关。是政治专业与素质教育及基础教育及应试教育方面相关的文资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摘 要】
我国素质教育中使用的“素质”一词的具体内涵应当是: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与形成的各种优良特征,包括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对学生而言,这些特征的综合统一构成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素养或基本条件。素质教育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和社会更好地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实践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 键 词】素质教育学科素养演绎思维归纳思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主导思想与主流实践。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调动了中小学教师投身于教育改革的热情。但是,素质教育的涵义和根本口的是什么素质教育难以落实的症结性问题在哪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载体或有效路径是什么这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
1“素质”的学理意蕴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素质”,人牛而有之、先天赐予,这是多年以前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等学科赋予它的惯有解说。《现代汉语词典》解:“素”,即本色;“素质”,即事物本来的性质或心理学所指的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性的先天特点。《教育大辞典》解:素质,即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易患某种心理异常疾病的遗传冈素;公民或某种专业人才的基本品质。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应该是永恒的,但具体内涵则应是发展的。素质,从其总体构成看,应该包括自然性的素质(如先天的遗传)、通识性(普遍的)的素质(如社会公德)、专业性的素质(如医生、律师、艺术家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从学理意蕴看,素质首先是一种基础。“素”的本意就是本色,即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基本要素和元素;“质”的含义是指事物的性质、本质和质量。落实到人的身上,素质表现为人所具有的做人、做事、交往、生活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这些基础性的成分既是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也是人实现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基础。缺少了这个基础,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人能否顺利地完成面临的各种任务,而且也会影响到人终生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素质是一种条件,表现为一个人
经过学习而具备的能够顺利完成既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条件包括先天赋予的生理条件、正常的智商及生理解剖结构等,亦包括经后天教育和努力而形成的.符合工作需要的各种基本素养。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全面素质,它包括学生的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等。教学实践中要着眼于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其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那么,素质教育中教师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呢?
2素质教育重过程轻结果
素质教育宏观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穿插有效的教育手段,不同学科,不同科目有不同的穿插方式。如化学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中要强调重过程轻结论的实验操作方法。教师只把所需要的实验用品提供给学生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为了某个结果,学生需要动脑、想办法、也许结果可能不尽如意,但学生会回过头来核实错误出在哪里。为了进一步发现问题、规范地进行操作,学生会更认真地去观察、去比对思考、去动手查资料。实验结束后,学生觉得很充实,从头到尾由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去验证理论,养成科学的实验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客服了以往教师准备所用实验仪器和药品,并规范操作步骤,学生的实验操作只是表面化的演练过程。因此,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自觉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
3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目前,有好多学生已感到高中阶段信心的紧迫性,觉得努力学习了,可是收获甚微。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学习的信心,对每个知识点不求甚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十分重要,教师要传授给适合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很少翻阅名人传记、《读者》等有启示性的文章,教师应该用自己或他人成功的经验给学生以启示,或以优美的短篇文学陶冶学生情操。我曾多次用“智慧背囊”的小短文给以学生学习的方法和个性发展方面的启示,如“一分钟”、“禁门”等。培养学生学习时以高效、用心、不做假为主,提高速度、准确度并增强信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4以文教化,学会做人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以及人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中学教学目标也是多元化的,有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感情目标、德育目标等。可见,认知目标不是唯一的目标,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唯一目标。教育实践中过分强化认知目标,而忽视德育目标等的行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理科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开发人文资源、吸取人文养料、“照料人的灵魂”,“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生存环境、对人类社会、对人文关怀的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试卷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赤潮”现象、“信息技术”、“网上黑客”、“生态平衡”等显示了对历史的思考、现实的关怀、未来的展望,而学生却觉得题偏题难,这与应试教育背景下缺乏人文教育不无关系。而人文教育是以发展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人物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它追求真善美,发展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普遍关怀之情和慈善之心。
【实施素质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