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小学课堂生生互评的策略研究论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B-0040-02
生生互评的基础是学生要了解被评价学生的基本观点,并进行思考和表述,因此,生生互评在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及学习效果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然而笔者发现,在小学课堂的互评中,大部分评价是简单无效的,因此,文章就如何促进小学课堂生生互评提出一些建议。
一、生生互评现状
(一)积极与消极并存
互评时,积极的学生能够踊跃表达自己对同学的看法,也能积极地接受同学的观点。反之,消极的同学总是沉默。
(二)肯定与否定并存
相比较而言,当被评价学生与评价学生之间的观点一致时,会更容易激发学生评价的主动性。肯定的评价数量一般多于否定的数量。
(三)有效与无效并存
学生常用“他说得对”“他读得好”这样的只言片语进行互评,这是一种过于简单,非常初级的评价。当然,较为丰富和具体的有效评价也存在,但只是星星点点。
随着生生互评教学模式的推进,学生参与积极性渐长,它在学习中的有效性逐渐显现,总体看来,学生在生生互评环节的表现逐渐向好。
二、生生互评的要求
经过实例研究,笔者认为,做到课堂有效互评应遵循如下要求:
(一)观点明确,针对性强
评价人首先应准确提出是赞同还是否定被评价人的观点,抓住被评价人发言中的关键词点评,不对被评价人所有的发言内容笼统地、泛泛地说“好”或“不好”。
(二)言而有物,言之有理
言而有物――指向评价要“具体”的要求。评价时应根据内容说明“什么好”“为什么好”“什么还可以更好”等。言之有理――指向评价要“有理”,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评价人的点评正是对被评价人发言的补充、指正、提升,是有理有据的正确点评。当然,摒弃程式化套路,运用行云流水的优美语言,那就是更加精彩的评价了。
(三)自评与互评结合
有效评价不是“一言堂”也不是“他言堂”。注重互评的同时,也要关注发言人的自评。这既是一种自我反思,又是一次自我提升。互评也应是多向的――评价人与被评价人互换身份评价,实现多向互动。
(四)表扬与建议结合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寻找发言中的闪光点并及时肯定,同时在提出不同意见时也应注意措辞,避免互评时总挑“刺”或一味“点赞”。
三、促进生生有效评价的几点建议
如何才能促进生生之间有效评价呢?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评价习惯。
(一)建立有效互评机制
关注到学习过程和成果、学生团体和个人、自评与互评,并且责任明确,具有激励性质的机制便是有效机制。举例说明:
成员:六人组成一学习小组,其中组长1名,组员5名。
职责:(1)组长: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及互评,并掌握10分权值,给小组互评中评价精彩的组员加分。(2)教师:组织全班合作学习及互评,组织全班选出互评中评价精彩的10名学生,给予10分加分。对发言和评价监督和指导。
奖惩规则:每堂课进行一次结算,总得分优胜者颁发学习红旗。每小组得分最低的.一名进行象征性“惩罚”――如上台朗诵一首诗歌、表演一个节目等。每月进行一次结算,红旗最多的学生可获得“名嘴”奖章,暂时落后的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重点对象。
(二)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学生有效互评的基础是懂得有效评价的方法,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1.范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做好方法的示范,可为学生开展评价工作提供思路。
文章举两例评价观点正确与否的方法:
(1)先肯定后否定
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时,应该先针对正确的一面进行评价,然后针对错误的一面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主要侧重于通过情感方面的认可达到评价的效果。
(2)双重否定代肯定
本方法主要适用于观点错误的学生。在进行评价时,暂且假设学生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推想,或者从其反面的角度证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比直接指出学生观点的错误性更能让其接受。同时,推想的过程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和检验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三)循序渐进地开展引导
例如,教师设置问题由浅入深,从学生笼统地说“写得好”,引导到“哪段好”并肯定抓关键词的评价方法,为学生明确方向的同时, (下转76页)(上接40页)也启发了其他孩子进行思考。如此反复训练,放手让生生进行有效互评的目的不难实现。
(四)创造评价环境
这一环境应尽可能活跃,氛围轻松。首先,教师多用鼓励性语言,如“试试看”“我认为他回答得真棒,有谁赞同我”等,激发学生评价的欲望。其次,针对学生大多使用肯定评价,不敢提出意见的现象,应尽力创造一个真诚、友好的学习氛围。可从好朋友结对评价开始,要求做到优缺点均评,推广开来,以实现全班有效评价。再次,针对生生互评面窄的问题,可先在学习小组内创设互评环境以锻炼胆量、能力,进而提供全班互评机会。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竭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环境,以探索有效评价为突破口,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促进小学课堂生生互评的策略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7.大学生生命观论文
8.同学互评评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