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时间:2021-08-31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真正全面实现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远的、非常困难的理想目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居住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步入21世纪,中国的住宅面临着产业大发展及更新换代的机遇与挑战,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能源和资源的日趋短缺,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全球研究的主题,也必然是住宅发展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设计要求建筑师以全新的视角,以一种新的设计手法,依托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重新对建筑的形式、结构、材料、设备等进行充分的诠释,才能使人类能够拥有更加广阔、更为美好的未来世界。从传统民居中发掘适应自然的生态设计方法,并融入现代住宅的设计当中,从而提出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理及其技术构成要素,目的是为了总结和完善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设计研究。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居民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指建造师按照建设任务在建筑施工前将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全盘的设想,拟出解决的办法及方案,并用设计图纸和设计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施工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并使建成的建筑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一、居民建筑史

  建筑史指建筑物的历史或对建筑历史的研究,即对建筑物的既往或建筑活动的既往进行的调查研究。也称建筑历史。自从有人类便开始了对于人造环境不懈的追求,在人类文明化历史中建筑本身对于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反映或影响,所以各国个文明圈之间对于建筑史的分类和描述有着不小的差异。

  中国对建筑历史的研究一般分为西方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根据时间又分别分为古代史和近现代史。西方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对象是西方的古代建筑,事实上是一脉延续至今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时期的建筑。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和美国建筑史的研究是按照现代对于世界建筑风格变化的认识按文明圈划分门类,以时间先后列序并综合评价。其中有欧洲及中近东建筑风格,远东建筑风格,非洲建筑,玛雅建筑,印度建筑等。

  二、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城市设计的具体定义在建筑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都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

  城市设计处理的空间与时间尺度远较建筑设计为大,它处理街区、社区、邻里,乃至于整个城市(虽然当代都市设计绝少至一整个城市的范围,除非城市规模较小),其实现的时程多半设定在十五年至二十年间。相对于建筑设计,仅需处理单一土地范围内的建筑工作,建筑物完工至多仅需三或五年,城市设计在空间时间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尺度差异。

  三、公用居住建筑设计

  公共建筑包含办公建筑(包括写字楼、政府部门办公室等),商业建筑(如商场、金融建筑等),旅游建筑(如酒店、娱乐场所等),科教文卫建筑(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建筑等),通信建筑(如邮电、通讯、广播用房)以及交通运输类建筑(如机场、高铁站、火车站、汽车站等)。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类型尽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三大部分。设计中应首先抓住这三大部分的关系进行排列和组合,逐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以求得功能关系的合理与完善。

  1、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功能分区的概念是,将空间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功能分区的原则是: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并按主、次,内、外,闹、静关系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同时还要根据实际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位置。空间组合、划分时要以主要空间为核心,次要空间的安排要有利于主要空间功能的发挥;对外联系的空间要靠近交通枢纽,内部使用的空间要相对隐蔽;空间的联系与隔离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恰当处理。

  2.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人流疏散分正常与紧急两种情况;正常疏散又可分为连续的(如商店)、集中的(如剧场)和兼有的.(如展览馆)。而紧急疏散都是集中的。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要求通畅,要考虑枢纽处的缓冲地带的设置,必要时可适当分散,以防过度的拥挤。连续性的活动宜将出口与人口分开设置。要按防火规范充分考虑疏散时间,计算通行能力。

  3.功能对于单一空间量、形、质的规定性。单一空间的大小、容量、形状以及采光、通风、日照、温度、湿度等条件是适合性的基本因素,同样是建筑功能问题的重要方面,应在设计中综合考虑。

  四、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设计既是为营造建筑实体提供依据,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既要考虑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要求。建筑设计方法根据建筑师个性不同而各异,有的继承历史形态,讲求传统。追求历史延续的格局;有的从造型入手,希望外形富有张力,具有标志性,具有某种精神、寓意或时代感。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从平面使用功能入手,讲求功能合理。室内外空间富有变化,开合有致。从全局观点出发综合考虑预想中建筑物室内室外空间的各种因素,作出总体安排,使建筑物内在功能要求与外界条件彼此协调,有机结合。建筑群中的单体建筑设计应在总体构思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并受总体布局的制约。因此,设计构思应遵循“由外到内”和“由内到外”的原则,先从总体布局着手。根据外界条件,解决全局性的问题,然后进行单体建筑设计中各种空间的组合。在这个过程中使单体建筑设计在体型、体量、层数、建筑形式、色彩、朝向、日照、交通等方面同总体布局及周围环境取得协调,并在单体建筑设计趋于成熟时,再行调整和确定总体布局。

  五、居住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

  1、居住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性

  据了解,我国既有的城乡建筑中,98%为高能耗建筑,新建住宅中,也只有5%符合现阶段的节能标准。这导致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高达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的3倍左右。在建筑能耗中,空调又是“能耗大户”,夏季城市电能消耗的40%都用在空调上。在建筑能耗中,空调又是“能耗大户”,夏季城市电能消耗的40%都用在空调上。如此以建电站应付高峰用电需求,是很不经济的。但如果应用已经成熟的节能住宅技术,给住宅穿上一层“棉袄”,冬夏两季所用空调的耗电量就会大幅减少,住宅总能耗可减少一半以上。再有就是水资源的节约问题。很久以来,水都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物质;然而,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量需求呈直线增长,水荒初现端倪;另一方面,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型缺水更加突出。因此,事实让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水,从而,水终于以一种资源的身份被提出来。

  对于中国来说,尽管已探明的众多矿物燃料储量居世界前列,但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因素,能源的使用效率就相当低了。我国的能源问题比国外其他国家更加严峻!抛开这些矿物燃料目前的短缺情况暂且不论,他们本身所带给环境的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在建筑材料上,我国大多数的建筑都在使用砖石、沥青、混泥土、硅酸盐等高能耗的建筑材料。这些建材本身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就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渣,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再者,我国能源回收存在的不足,我国垃圾处理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无害化水平还很低,处理率不足5%。城市垃圾一般采取卫生填埋法、堆肥法、焚烧法等三大基本处理技术消除对环境的恶劣影响。

  2、居住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性的能源替代问题中,我们应该提倡:①尽可能少用天然材料,大量使用尾矿、废渣、垃圾等废气物。②采用低能耗的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③在材料的运用过程中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不得危害人体健康,并且要具有多功能性。④产品在消耗能源的同时具有可循环和回收利用价值。在设计建筑的时候,建筑本身应与环境协调,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包括:建筑应与地形地貌相结合,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采用更有利于环境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注重建筑节能,推广使用高效绝热节能材料,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如大部分的照明,采暖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空气产生等,避免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导致能源紧张、大气污染;节约用水,可在建筑内设置废水处理设施和净化循环系统,使生活污水多次利用,用于景观水体、绿化浇灌、清洗冲厕等;通过绿化建筑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维护生态平衡,可利用屋面、墙面、窗台、阳台等处种植花草,使建筑群成为城市立体绿化园林的主体。

  结语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真正全面实现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远的、非常困难的理想目标。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发展,更多问题的不断涌现以及人类能力、手段的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概念也必将随之发展、变化。从这一角度而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也是一项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设计科学。

  参考文献

  [1]夏云等.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黄雁,闫春林.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小城镇建设,2003年05期

【关于居住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园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2.电网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论文

3.电网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4.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5.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6.关于可持续科学技术论文

7.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性发展研究论文

8.企业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