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具备了“社会”的基本要素,可以构成一种以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为媒介的“亚社会”——体育社会。一起来看看大学体育生写毕业论文吧!
论文摘要: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去向、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影响毕业生就业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准确的专业定位,与市场紧密结合的课程设置,加强就业指导,对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社会体育;毕业去向;社会需求;对策研究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大众健身活动的需要,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创办了社会体育专业;1997年正式纳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发展至今全国已有1l1所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及一些综合院校开办了社会体育专业。应该说社会体育专业的开设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是根据国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的调节进行的选择。然而,在教育部高校教育司编的《升学与就业—20o5年高考填报志愿指南》中,社会体育专业被列为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随着高校扩招决策的出台,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上升到2004年19%,2020年将达到30%。不解决就业率的问题,就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体育学生失业。学生的就业率是关系社会体育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找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一、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去向的调查分析
1。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社会体育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培养目标是有差异的,因此,就业方向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综合了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一些体育院系,社会体育的就业方向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体育管理
②各种体育协会
③体育俱乐部
④体育企业和体育场馆部
⑤体育康复与康复
⑥体育营销
⑦体育旅游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的范围之广,在不同的地区和院校,专业定位差异很大。
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去向的调查
通过资料分析和问卷访谈,发现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去向是体育俱乐部和学校。通过文献法,我们进行了如下剖析:
①由于社会体育是一个开设比较晚、发展壮大比较陕的专业,因此,很多院校缺乏这类专门教师。引进专业教师是造成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进入高校承担社会体育教学的主要原因,这种隋况在逐年减少。
②一些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为一个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是可以当教师的。另外,还有一些院校(例如沈阳体育学院)每个学生可以有一个辅修专业,毕业时是两个就业方向,这也是一些毕业生当教师的主要原因。由于存在着大量的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的比例也将会下降。
③随着大众体育的兴起与发展,大众体育日趋科学化、组织化。有组织参加体育运动人1:3在逐步增多,在国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体育俱乐部是大众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因此,体育俱乐部随之不断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1994年6月10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在我国正式实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是专业培养出来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体育俱乐部所需的最佳人选。
④社会体育专业创建之初定位于培养各级政府体育部的工作人员,是潜在的人才市场。例如,在我院2006届毕业生(29人)中有3人,2007届毕业生(29人)中现已有16人,二学历(电力本科)与电厂签约。电厂要社会体育的毕业生说明企业需要体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同时也说明政府没有设定专职岗位给社会体育毕业生,这还需要国家和社会来共同协调。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潜在的就业市场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为一个大的.、真正的市场。
3。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率调查
对社体就业率进行了调查,各院校所报的就业率都比较高。例如:广州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06年的就业率为85%;集美大学2005社会体育100%。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高尔夫球管理方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
4。就业率与相关岗位的就业率
社会体育专业率低、就业难反映在与社会体育相关岗位的就业率。下面可以看一下实际的例子:2005年湖南体育职业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为92。2%,其中从事社会体育相关工作的占28。2%,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占25。6%,从事其它行业的占36%。韶关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对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韶关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04届,2005届,200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但在社会体育相关岗位就业的不足50%。广东省2005年报道社会体育初次就业率都在50%以下。这些都表明本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实际就业岗位之间尚存在较大的距离。相关就业率低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也意味着,社会体育专业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二、社会体育专业社会需求的调查分析
1。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需求
通过资料分析和社会走访调查,发现现在和未来,健身俱乐部和社区是社会体育专业需求量最大的地方。
2。社会需要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①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城市参加体育锻炼的人I:3比例5212%和《中国统计年鉴》中1996年乡镇数计算,全国城市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为18737万人,全国城市至少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l8。7万人,农村至少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5484人,全国至少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2万人以上。我国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仅6万余人,与预测需求差17万人以上。目前在日本全国平均每2000人口中有一名体育指导员,如按这一标准计算,我国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在60万人以上,与日本相比则相差l0倍。
②城镇街道普遍建立体育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体育干部,在居民区广泛建立体育辅导站、活动站,配备经过培训的业余辅导员,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农村各集镇将建立体育技术辅导站,设专职或兼职的辅导员。这些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以上海各县为代表的富裕乡镇均已成为现实。
③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偏高,30岁以下的仅占15。27%;文化程度偏低,学过体育专业的(包括大学、大专、中专等体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占28。57%。因此,现有的体育社会指导员,很大一部分需要更新。
三、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发展的对策研究
1。准确的专业目标的定位
从社会体育的就业方向可以看出,社会体育领域十分广泛,各院校应根据本地区经济状况,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和就业需求等状况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例如,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高尔夫球管理方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100%,就说明准确专业定位与市场需求相吻合。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去向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的调查分析来看,培养能够胜任健身俱乐部和社会体育服务机构的人才,是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克服其与社会之间的脱轨,以减少人才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从而提高就业率。传统的“专才型”模式,已不能适应21世纪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采用“通才型”的培养模式,亦容易造成样样通,样样松的局面。我们应吸收通才模式和专才模式中的合理成分。
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构建以知识——素质——能力为特征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因为2l世纪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而我国社会体育高等教育相对滞后。这要求我们必须以社会体育的专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增加学生的适应性,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4。做好学生就业指导。
为职业和就业做准备的职业培训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利用已经出台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和职业制度等,积极与社会职业培训机构联合,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培训和考试获取各类从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宣传和教育,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立足于现有的人才市场,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大学体育生写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2.大学体育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