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色彩观在当代学院色彩教学中的研究论文

时间:2021-08-31

  内容摘要:文章从对当代学院油画专业色彩教学现状思考,通过比较中国传统色彩观与西方现代色彩观的相通性,阐述中国传统色彩的特征及其在教学研究中的重点,最后试图从中国传统色彩规律出发进行课题设计。

  关 键 词:中国传统色彩观 相通性 装饰性 课题设计

  一、当代学院油画专业色彩教学现状的思考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艺术语言,它在绘画艺术中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代学院油画专业色彩教学应该让学生认识古今中外色彩的规律及自然规律,并在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下,对色彩教学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使学生通过对色彩的研究领悟色彩艺术的真谛。

  中国传统色彩观念始终是主观的装饰,这与西方现代绘画的追求十分相似,这对于用现代观念研究传统色彩语言十分有意义。当代学院油画专业色彩教学中,写生色彩体系一直是主线,临仿自然,它仅仅体现了色彩某一区域的学习和训练。其实,创造性的表现和装饰性色彩规律及主观色彩训练,在课堂中却较少涉及,这将无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系统的全面认识能力和主观驾驭色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

  针对学生对再现自然的写生色彩有所了解,而对装饰性色彩和主观色彩训练认识甚少这一情况,重视和强调中国传统色彩规律在色彩教学中的运用,应当成为当代学院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色彩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色、光规律和技法训练上,还应让学生系统地研究本土文化中装饰性色彩结构,侧重主观色彩训练的研究,并对西方现代色彩观与中国传统色彩观加以比较,对如何运用色彩语言传达自身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加以尝试,让色彩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符合创造中国绘画色彩语言的现代语汇和新表现形式。

  二、中国传统色彩观与西方现代色彩观的相通性

  中国传统绘画、民间美术大多是重主观、轻客观,重表现、轻再现,不够重视客观真实“光”与“影”的再现,强调色面的单纯和平面化意识,中国传统色彩观念正符合西方现代绘画的要求,似乎这点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观与西方现代色彩观的相通性。20世纪的西方现代派绘画在康德、叔本华、尼采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一大批画家反对传统的束缚,不满足客观事物的再现,而侧重内心的自我表现。尽管他们仍在观察自然,却不去模仿它,而且避免再现自然,强调色彩的独立存在价值,取消自然的光描绘,以色面的关系,作有韵律的组合排列。西方现代派绘画设色大胆,色彩强烈而饱满,以纯色为主,运用红、黄、蓝三元色,间施黑、白、灰等色,不再考虑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对物体的作用,纯粹凭主观情感来灵活调配色彩,画面活泼富有装饰性和视觉冲击力。现代艺术家中很多大师也是这样运用色彩的,如马蒂斯、蒙德里安、毕加索、康定斯基、莱热等,他们摒弃眼见的局部真实和表面真实的机械描述,把画面看作完全自律的色彩结构来把握,主观有序地安排和组织一切色彩,使其更有意味。其中马蒂斯喜欢用东方装饰性色彩,作品《穿红裤子的女人》只用黄、红、蓝、黑、白这些基本色彩,蓝色被放置在一个大面积的红色包围中,由于色彩面积的差别,使红色主题格外突出,表现了一种温暖、富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场景。

  中国传统色彩的表现与西方现代绘画有着不少共同之处,所以色彩是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在语言中最容易兼容的一个切入点,应该通过不断实践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探索出一条当代学院色彩教学思路。

  三、中国传统色彩的特征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定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周代曾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彩”之说。《周礼》最早提及五色的记述。《左传》曾曰:“天有六气,发有五色,征为五声,淫生之疾。”六气源于五行之说,五色又与五行中金、木、水、火、土有机联系。“五色”是色彩的本原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即白、青、黑、赤、黄五种颜色,“五色”中赤、黄、青近似于牛顿七色说中的三元色,黑、白两色包括了牛顿的色彩体系中无彩色的两极。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民间玩具、民间刺绣的用色中大多用“五色”中对比强烈的红、黄、青三原色,加以黑与白,便出现了响亮的色彩并置的效果。“五色之说”是以“五行”为基础,“五行之说”是建立在“阴阳互动”思想上,因此,“五色”就是以阴阳五行观念所建立起来的'色彩结构。

  谢赫在《古画品录》的六法中提出“随类赋彩”,这是应根据不同对象选择色彩表现方式的色彩观念,注重装饰性、象征性、表现性成为中华民族色彩的明显特征。

  装饰性是指中国传统绘画所反映出的色彩并不是自然真实“光”与“影”的再现,而是以物象“固有色”来组合色彩关系,以复杂的物象构成平面化的画面,不受“客观物象”的制约,忽视光源色、环境色对物象色彩的影响,是一种非写实理性色彩。中国传统色彩观强调的是主观归纳、主张应该根据画面的需要和作者感受发挥色彩的作用。因此,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强调理性和归纳,追求色彩的装饰、主观表现效果。装饰性色彩观念贯穿于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壁画、民间玩具、民间刺绣之间,形成了富丽绚烂、独具一格的中国传统色彩艺术世界。装饰性色彩的教学,应着重研究色彩的对比与调合的艺术规律,这是色彩结构的核心。色彩对比主要有:补色对比,壁画的色彩效果主要在于色彩整体及局部的补色结构;色相对比,这是中国传统绘画设色的主要方法;冷暖对比,这是最能影响人的情感变化的因素;纯度对比,敦煌壁画常用纯度渐变所形成的纯度对比;明暗对比,中国绘画也使用加入黑白二色来产生丰富色彩明暗层次的变化。色彩的调合是把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照一定秩序组合,并形成整体的和谐与统一。“对比与调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装饰色彩结构中,纯度高、强烈对比的色彩与黑、白、灰调合色组合,构成了色彩对比而统一、单纯而简洁的特点。比如,西魏时期敦煌壁画的“莲花藻井”,是以紫色为主对比所完成的适合纹样,红色与绿色作为辅助性色彩,黑、白、灰把色彩分成了各种不同而又连续的形象。从壁画中发现,黑、白、灰在画中占据重要角色,它是壁画色彩保持对比与谐调的关键所在。

  对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运用的规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立足本土文化,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营养,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创造出更适合现代审美趣味的形式和色彩语言。

  四、中国传统色彩规律在教学中的课题设计

  1.色彩采集的训练

  目的:通过训练了解中国传统绘画、民间美术的用色关系规律,把握装饰性色彩结构的特征、扩展审美能力。

  方法:选取优秀的木版年画、壁画、刺绣等进行临变,通过大量小色块临摹笔记来把握传统绘画、民间美术的最佳色彩的组合。

  要点:在临变过程中,体验其独到的色彩规律,以充实色彩表达的能力。

  2.装饰性色彩训练

  目的:理解装饰性色彩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驾驭色彩的能力,认识色彩对比与调合的艺术规律。

  方法:对客观物象重新认识,采用自由解体对象的色彩再进行重新构建色彩,不再考虑光源色、环境色的限制,着重于色彩补色对比、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按照“均衡”法、“呼应”法、“重复”法、“渐变”法等形式来组合画面。

  要点:采用“装饰色彩”结构秩序取得画面对比关系与平衡。

  3.随情赋色——色彩的表现性训练

  目的:中国传统色彩特征,决定了它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尝试以色彩特性表现精神情感。

  方法:要求学生面对表现对象,多观察、找感觉,尽量不改变图形结构,而改变色彩,把感受渗透在画面的色调里,考虑色调的冷暖、纯度及明度,进而创作意境美。

  要点:运用主观色彩语言表达感受,抒发情感,理解色彩与精神的关系。

  4.色彩移位的训练

  目的:与油画创作相结合,注重创作中色彩组合的练习,进一步领悟色彩象征意义。

  方法:选择民间美术作品中最佳色彩关系的组合,置换、移位、变异到油画创作中,图形可以是自己的创作或图片资料的拼贴作业。

  要求:运用民间色彩解构与抽象重构,寻求色彩的装饰美。

  参考文献:

  [1]鸥洋.现代绘画形式与技法[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88.

  [2]R.阿恩海姆.色彩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中国传统色彩观在当代学院色彩教学中的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色彩论文开题报告

2.色彩设计论文

3.色彩设计学论文

4.色彩心理学论文

5.美术色彩课件

6.《装饰色彩》课件

7.小学色彩课件

8.中职美术色彩课件

9.论文:色彩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