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论文

时间:2021-08-31

  职院校校园网络是其网络舆情产生的载体平台。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是以在校高职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网络对校园或社会中的事件或现象所表达情感、观点、看法的集合。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论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论文摘要]文章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切入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以及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等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论文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引导机制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和极易被复制的特点,有害信息在网上滋生蔓延的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传统媒介。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矛盾多发期,且缺乏网络舆论引导的专门人才和技术手段,网络舆论极易成为整个社会信息舆论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为了更好地摸清当下大学生受校园网络影响的程度,进一步明确校园网络舆情的分类,并针对网络舆情的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应对措施,最终引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我们特别选取了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式分类抽样调查的方法,主要围绕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基本状况、网络舆情的特性及规律性认识、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等不同维度的14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是社会上一定范围的公众在一定时期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集中表现出这一特定群体的思想活动及情绪,是群体意见、要求等的综合反映。网络的出现为网民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网民根据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在网络上自主发表看法。当越来越多的网民对同一事件或现象发表不同看法,各种意见在“公共空间”内彼此较量、修正、融合,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舆情类型——网络舆情。因此,网络舆情是指一定范围的公众,在一定时间对互联网上传播的热点事件或焦点问题表达出意见和言论的状态,对于社会公众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倾向性。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高校内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紧密相连的一些网络载体上所形成的较为集中的意见、情绪和言论等,它与学生利益相关联,一般形成于与校园有关的网站以及学生关注的论坛,受众面集中,网络主体又较一般公众更为社会所关注,所以其影响面更大,传播速度更快,如果引导不好,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学校和社会上的突发或偶发事件;第二,国内外当下发生的热点问题或事件;第三,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或事件。总之,大到国际、国内新闻,小到吃饭睡觉,都会引起学生在网络上的热烈讨论,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进而对学生、学校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内容多元且分散。大学生对与学校相关的热点事件关注度很高,而这些内容大多与校园生活有关,与师生权益相连,具有涵盖面广泛的特点,学生的关注焦点又会随时发生改变,所以很难捕捉到下一个高校网络舆情的爆发点,这给预防工作带来困难。二是主体集中又广泛。虽然校园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但真正制造舆情的主体主要是校园网上的活跃学生以及一些事件的当事者或知情人等。因为某一事件引起他们的兴趣或触及他们的利益,所以在网络上予以公布,达到宣泄情绪、扩大影响、引起关注等目的。信息公布后,又会吸引大量知情或不知情的学生参与讨论,随之形成了带有一定倾向性、影响力的言论或情绪。三是形成迅捷且突发。网络是目前大学生交流思想、发泄情绪、交友联络的重要方式和渠道,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为大学生参与社会话题讨论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一旦议题敏感,大学生就会跟风顶贴,在短期内形成具有倾向性、影响力的舆论,使得原本简单的事情转变成群体性的意见或情绪,形成突发性事件,导致学校在预防或控制上难以掌控。一言以蔽之,高校网络舆情与一般网络舆情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即主体是知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在校大学生;客体既有社会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也有在校大学生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特定知识层次的群体所关注的特殊问题;渠道非常广泛,涉及目前已经广泛使用的各种网络工具。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发现,有90.5%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但是其中只有37.1%的学生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表示信任。由此可见,高校网络舆情的潜在危险性非常严峻,迫切需要开展有关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方面的研究。

  我国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一直存在很多难点,如:网络舆情信息的来源过于广泛,难以实时监控;网络舆情信息量大、随意性强,难以进行有效的识别;对特定的高校舆情监控分析需求,难以找到突破点等。从根本上讲,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 2.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缺失。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收益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它也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担忧分别是“信息误导和舆论失范”占36%;“个人生活隐私的泄漏”占27%;“成为点燃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引发信任危机”占26%;“损害学校形象,影响校园稳定”仅占7%。高校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对于在校园网的注册要求、发布信息的条件、信息的审核和监控、传播消极甚至错误言论引发舆情危机的处罚等问题,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和监管,学生在匿名状态下对自己的言论危害性缺乏自律,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所以,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既满足学生交流信息、反映问题的需要,又要保持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3.网络舆情管理手段落后。以前,高校在学生思想教育和舆论管理上,主要还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广泛发动学生干部,利用人盯人的战术,基本上对高校内学生的思想动态、舆论倾向、问题要求等比较容易掌控,一旦发现不良苗头就可以进行疏导和教育,影响范围比较小,基本上可以杜绝学校内不良言论和思想的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网络舆情的辐射范围日益增强。原有的高校舆情管理传统手段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和反动言论,学生随时都可以收集和看到,一些不满情绪和不实信息也可以在匿名情况下随意发表,在这种状态下光靠一些学生干部采取盯人战术是难以奏效的。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三个如何”的指导方针,即如何引导网络舆情,如何对网上的热点话题及时作出反应,如何提高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工作:

  1.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理论研究。网络舆论引导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坚持创新,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此外,还要不断总结高校近年来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力求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理念上得到进一步创新。

  2.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机制。通过调查,对于高校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相关建议有:“及时向公众公布事件真相”占38%;“用恰当的方式引导舆论”占31%;“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占15%;“使用舆情监控系统”占10% ;“采取传统的‘堵’和‘捂’的办法”只占4%。由此可见,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机制十分紧要。为此,我们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精神,规范学校新闻发布工作,由分管副校长任学校新闻发言人,宣传部长任学校新闻助理,宣传部、党办、校办、信息中心为校新闻发布的职能部门。通过建立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规范网络舆情引导程序,保证常态协调运转。同时,建立舆情收集、分析、研判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的同时,积极组织专业力量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最终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正确疏导。

  3.培养网络舆情的“意见领袖”。可以通过培植校园网络“意见领袖”来引导高校的网络舆情走向,“意见领袖”通常是一些资深网民和BBS版主。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的存在价值和作用,通过聘用校园网络“意见领袖”作为兼职的“网络协管员”等方式,密切关注学校BBS和校外主要网站的动态,参与网络热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实现网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

  4.重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2006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就发布了《文明上网自律公约》,提出以积极的态度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勇于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高校要不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大力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道德责任感,增强其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的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校园网络舆情的氛围。

  5.从技术层面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学校相关部门要对有重大影响的话题进行监控,对有可能形成或正在形成舆情的论坛或主题进行引导,对不良信息和反动言论进行过滤,对学生上网实行实名制登陆管理。此外,在大学之间建立联动机制,一旦出现校园舆情危机,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之间可及时发现、积极应对,妥善引导确保校园的舆情安全。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论文】相关文章:

1.网络舆情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2.高校网络安全论文

3.网络舆情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4.社会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策略论文

5.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论文范文

6.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危机管理与舆情应对论文

7.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与引导研究论文

8.国土局网络舆情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