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必不可少。因为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朗读又是阅读的主要方式,所以,抓好朗读教学就十分必要。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分析朗读过程的心理机制,可以看出,朗读时眼、脑、口、耳同时活动,而且精力高度集中,可见,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朗读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古人在私塾里读书,每上新课,先生先给学生划一个段落,这叫“号书”,然后由学生诵读,直到读得滚瓜烂熟时,先生才讲解,即“开讲”。诵读时有一定的腔调,而且拉韵,这叫“唱读”。读到精妙处,亮开嗓门,拉长声音,摇头晃脑,其乐融融。
古人对诵读十分重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是对朗读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朗读既训练了读和听,也为说打下了基础,故而朗读既是语文学科的`要求,也是培养能力即素质教育的要求。
初中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以诵读为主,刚步入初中,学生还不适应默读。有声向无声的转变,不仅是阅读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诵读是其最主要的过渡方式,因此,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朗读的作用
朗读有哪些重要作用呢?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默读虽然能够提高阅读速度,但是很难发现学生的读音错误,而朗读可使之得以及时纠正。朗读也是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一次机会,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话,对于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十分奏效,特别是对性格内向者效果尤佳。
2、创设情境,激发感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诗歌句式整齐,音韵铿锵,便于诵读。散文语言优美,抒情性强,朗读起来容易进入情境。故初中课本中的诗歌、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教法应以朗读为主。如教杨朔的《荔枝蜜》,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以便加深对蜜蜂的感情。通过朗读,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仿佛觉得小蜜蜂就是劳动人民的化身。这样由赞美蜜蜂进而赞美劳动人民,于是学生也就领会了文章的主旨。
3、增强语感,发现问题
所谓语感,是评议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是对语言的直接感知。汉语的语法、句法变化较为复杂,光靠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来把握这些规律比较困难。通过反复读诵,学生就可以大量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培养出敏锐的语感。 朗读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搭配、顺序及句子的类型结构,又能从中发现语法、修辞、逻辑之类的错误,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意的体味。
综上所述,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待朗读教学呢?
二、如何正确对待朗读教学
1、注重朗读技巧,提高范读质量
教师成功的朗读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朗读产生深厚的兴趣。“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饱含感情的语言,形象地再现和传递文章中的意境和思想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入文”,完成再创造。因此,可通过朗读教学磁带来读准字音,避免丢字、添字、语气不连贯等毛病,熟练运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训练语感,提高朗读质量。
2、创设情境,合理安排朗读步骤
朗读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要尽可能让学生进入角色。因此,教师要针对朗读材料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朗读方法,安排合理的朗读顺序,确定明确的朗读目的,营造良好的朗读气氛。
3、探索朗读新法,加强课外辅导
(1)注重朗读的审美性。朗读时,要做到声情并茂、娓娓动听,使学生置身于文章优美的艺术境界之中而为之移情动容,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2)注重朗读的趣味性。感知的效果来自对感知材料的兴趣。朗读须灵活多变、形式多样,或浅吟低唱,或慷慨陈词,或配乐,或分角色,或辩论,或朗诵。还可以采用计时的办法,这种朗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调动积极性,增强趣味性,收效较好。
4、把朗读教学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末,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讲授新课,一读感知,二读体会,三读巩固,四读鉴赏。讲评作文,初读了解,再读赏析,三读汲取。因为读中能够见情,读中能够见义,读中能够记忆,读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朗读既是一种技巧,又是一种能力。朗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方面,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应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特别是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大力加强朗读教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成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