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音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有所取舍
系统的语音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考虑到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有些语音知识可以少讲或者不讲,而有些知识的学习,对他们的学习还是有帮助的,就可以讲。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讲授语言理论知识,对于提高普通话语音能力帮助不大。大量的语言知识只能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会让学生认为学习语言很困难,增添学习的负担,而且教师口语的课时并不富裕。比如,在教学普通话的声母和韵母的训练时,教材是将声母分为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类,发音部位又分为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和舌根音七类;发音方法有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和边音五类。韵母分为四呼等。这些知识是对语音系统的分类和概括的描述,学生学习这些系统的理论知识,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对他们掌握声母、韵母的实际发音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这些知识可以少讲。
二、口语训练与实际教育教学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口语表达能力,体现了教师口语的重要性。我们学校培养的是具有西藏特色的小学教师,教学对象主要是县乡村的学生。教师把西藏小学课堂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从而就会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比如著名的教育学家斯霞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颗颗稻粒多饱满”后,要求学生用“饱满”一词造句,学生只会用植物类词造句,于是教师用身姿语引导学生的思路,从而掌握了该词的意思。但是西藏的学生主要是以藏族学生为主,其母语是藏语,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单纯的用态势语教学学生就理解不了,而且往往告诉给学生词典的解释,虽然解释得很清楚,但是学生还是不能真正的理解,在此可以将意思一样的藏语的词语拿来帮助理解,效果会更好。
三、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要结合藏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训练
国家教委在1992年颁布的《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师范类学生的教师口语能力内容上可以分为正音、口语和教学用语三个部分。根据这个规定,结合藏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第一阶段针对西藏藏族学生的发音特点,强化学生音准训练,学好普通话的音调。我们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偏远落后的农牧区,因为这些地区基础教育落后,所以许多学生到初中才开始学习汉语,语言的学习环境主要是学校,所以学生普遍存在识字量少、在用汉语说话时语言缺乏连贯性、用汉语说一句话时往往出现语调不准,受母语影响等问题,一方面,教师应当对学生强化个别声母的发音,前鼻韵母的发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的发音。尤其是上声和去声的发音,轻声的发音,熟读上声的重要词语和轻声必读音节。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发音技巧,读准每一个音。上声的变调情况比较复杂,出现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比较多,在教学上是一个难点,教师应该讲清上声调的变调规律,让学生熟悉变调规律,反复练习,尤其是加强重点词语的训练。轻声声调的变调现象也比较复杂,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作为教师也是要讲清它的变调规律,尤其是轻声调在非上声后的读音学生常把它读成了“34”的调值,教师尤其要强调,从而让学生掌握,特别是掌握必读的轻声音节。尤其是在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时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声调,声调偏误现象比较明显。存在的问题是阴平和去声的调值基本正确,阳平和上声的调值存在偏误。比如:疾痛、仍然、炎热、谜语、着急等等,这五组词语的第一个音节是阳平音,应该读成“35”的调值,学生往往把它读成近似于“21”的低降调。这里所说的上声调读音的错误和偏误现象主要是指上声调的变调现象。也就是说上声调的变调现象主要有两种:上声在上声前读成“35”的调值,如语法、小鸟、写法等;上升在非上声前(阴平、阳平、去声)读成“21”的调值,如美丽、北京、笔直等。针对上声调的变调的错误读音或者是语音偏误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上声调在上声调的“35”的调值往往读成近似于“21”的调值;二是把上声调在非上声调前“21”的调值读成“35”的调值。轻声调的读音也出现错误。轻声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主要有两种音变:一是轻声在非上声后,读短促的低降调,调值是“31”,比如“他们”、“凳子”、“耳朵”;二是轻声在上声后读为短促的微声调,调值是“34”的调值,比如“我们”、“本事”、“眼睛”等。轻声调的读音是藏族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一是哪些应该读轻声音往往分不清;二是把轻声音在非上声后,应该读低降调的,调值是“31”的几乎读成了“34”的调值。第二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听辩能力。学生虽然能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但是用汉语表达思想时,常出现辞不达意,语无伦次,甚至用藏语的语序进行汉语表达。其一通过朗读训练,可以使朗读者储存大量的词汇,作品中的恰当的词语、严谨的句式、优美的修辞手法,这些都可以丰富朗读者的知识储备,能够积累语言表达所需要的词汇和材料,而且朗读过程中可以掌握语流语调和朗读的技能技巧,这些都可以提高教师口语的表达能力。藏族学生在进行普通话测试中能读准每一个字、词,但是在读某一个语言片段或是说一句话时,常常出现语调错误的现象,所以每一个字词的读音,只能是说明该字该词的基本的读音,能读准它们的读音,并不能就说明掌握了汉语普通话的基本的语调,汉语的句子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的连读才能体现汉语普通话的基本语音特色。因此通过朗读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汉语普通话的基本语调。1.朗读的内容不要难,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由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切合实际的训练内容。2.训练的方式,可以通过教师示范读、播放录音等形式。其二听辩训练。有关言语交际功能的资料表明,在人们日常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从这一组数据中我们知道“听”在日常言语交际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在教师口语能力中听辩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听辩训练的内容。一方面字词辩音,可以辩别声调的读音,声母、韵母相同的两个词,声调不同,意义也不同。还可以听辩学生的发音,找出他们的发音特点、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帮助纠正。另一方面辩别说话的意图,也就是通过话语表面的含义理解其真正的含义。第三阶段,训练学生学习教学中的常用语体,掌握教学用语和教育用语。教师口语应该贴近小学生,被小学生理解接受,要注意发音规范准确,吐字清晰,词语通俗易懂,语法浅显简单,语速缓慢。教学口语是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工作语言,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配合以目光、手势、表情、动作等体态语的辅助手段。训练并掌握课堂教学环境中使用的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提问语、应变语、结束语等技能技巧,训练紧紧扣住教学实践,走进西藏小学课堂,找到在实际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现象,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小学教学。教育口语是教师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育时所运用的语言。训练学生在学校里面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不同特点),不同的场合选取恰当的教育口语,训练的方式有沟通语、启迪语、表扬语、鼓励语、批评语等。
四、结语
基础教育改革和具有西藏特色的小学课程对西藏高校师范专业教师口语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教师口语的教学模式与西藏小学课堂教学相结合,与西藏藏族师范生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切实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优化课堂,从而提高教师口语的教学效果。
【教师口语教学模式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6.教师论文范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