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吉州窑香炉的文化意蕴论文

时间:2021-08-31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定论,但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焚香是官场活动的基本礼数;敬神祭祖,千古沿用;改善生活环境,除臭去味,使人轻松愉快,还可提神醒脑。随着经济、文化、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演绎发展,香炉从敬佛和祭祀祖先的器物,慢慢也成为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将其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上一炷清香,便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抚琴时袅袅烟香与悠悠琴声相伴,又有绕梁三日沁人心的幽雅氛围。宋、元时的人崇尚香文化,又因瓷业的空前繁荣,瓷香炉逐渐取代了陶制和铜香炉,成为香炉的主流。各处名窑都有不同风格的瓷炉出品,其造型多仿商、周、秦汉器物,如鼎、甗、鬲等形状。

  吉州窑位于今江西吉安的永和镇,创烧于唐末五代,极盛于南宋,而衰落于元末明初,延烧时间约五百年,为宋元时期著名的窑场之一,博采众窑之长,集南、北各大民窑之大成,在满足民间实用和审美需求的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在同时期的窑场中釉色最为丰富,既有南方窑系流行的黑釉、黄釉、青白釉,又烧造北方窑系常见的乳白釉、褐釉、绿釉和琉璃器。宋、元时期黑釉瓷是主要品种,南宋时,新创釉下彩绘瓷、酱釉瓷,以多变的釉色、丰富的.装饰、独特的工艺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独树一帜。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都藏有吉州窑的名贵产品。吉安市博物馆所藏的吉州窑香炉数量颇多,造型丰富,有鬲式、鼎式、鼓钉、兽足;装饰手法多样,剔花、剪纸漏花、白地褐彩,釉色又有黑釉、绿釉、窑变釉之别,现将馆藏之香炉以其釉色及装饰手法为序,逐一介绍给大家。

  黑釉

  吉州窑黑釉分为两类,一类为通体为黑釉不带任何装饰,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另一类以黑釉为地在其上再做装饰,大体有剪纸贴花、剪纸漏花、剔花等。宋吉州窑褐釉绳纹耳鬲式炉此器高11、口径13.5厘米。仿商周青铜器鬲的式样,唇口折沿,溜肩,三袋足,足内中空;口沿处左右各附一绳纹耳,其中一耳残失。此分裆,袋足鬲式炉在吉州窑的鬲式炉中不多见。器物外施黑釉,上部釉薄,黑中泛黄,下部釉浓,釉色纯正,亮而不耀,近底处无釉。器内无釉,露米黄泛红色胎,整器古朴典雅,端庄沉稳。

  宋吉州窑黑釉鬲式炉,高6.8、口径16厘米。敞口,折沿,束颈,扁鼓腹,下承三袋状乳足。底内凹,无釉,外施满釉。元吉州窑褐釉鼓钉纹钵式炉,仿青铜器式样,口径13.1、足径6.2、高8厘米。敛口,鼓腹,近口沿及近底处环列鼓钉纹一周,高圈足。器内施半截褐釉,器外施黑黄釉,釉不及底。

  黑釉剔花

  黑釉剔花是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剔花瓷器最初可能是仿自金银器,金银器上凹凸感极强的纹饰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制瓷工匠。剔花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具有相当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大刀阔斧的洒脱剔技,反映出北方人不同寻常的审美情趣及人的豪爽性格。吉州窑剔花图案简练,多以小花卉为主,剔地较浅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前者在施釉的坯体上把纹饰以外的部分剔去,后者在施釉的坯体上剔出露胎的纹饰。

  南宋吉州窑黑地剔花折枝梅三足炉,高10.4、口径12.5、底径8厘米。平口,内折,直弧壁,三足。器外黑釉地剔折枝梅,器内和底无釉。

  南宋吉州窑黑釉地剔花三足炉,口径12.3、底径7.2、高9.1厘米。平口内敛,鼓腹,平底,三足。器内无釉,有旋痕。器外施黑釉,腹部剔一折枝荞麦花纹。底部三足间竖排墨书“九位”二字,釉不及底。

  剪纸漏花

  吉州窑独创的装饰技法,先以剪纸纹样贴于胎体之上,后施黑釉一层,待其晾干后,去剪纸以露其轮廓,黑釉与胎色形成对比,技法简练,大俗大雅。

  元代吉州窑褐釉地漏花火珠火焰纹炉,口径9.3、足径5.9、高6.3厘米。平口内敛,圈足。器内无釉,器外施褐釉,腹部剔一露胎火珠火焰纹,釉不及底。

  窑变釉

  在这里,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在其上施洒一层掺入了不同的金属原料作呈色剂的釉,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因物理、化学反应,呈现出色泽不同的、独特的窑变结晶,在釉面形成不规则带状或块状且以黄黑相间的杂斑,两种釉在烧成过程中相互渗透发生变化,而形成深浅色斑点,大部分能产生结晶釉产生皆以不可复制性的奇异效果,像油滴、玳瑁、虎皮釉、鹧鸪斑。釉面与釉斑交相辉映,别具风韵,窑变色斑犹如云雾、细雨、芦花、玳瑁的甲壳、虎皮的纹斑或青、蓝、绿、紫的火焰,以及貌似鹧鸪鸟胸部灿烂羽毛的“鹧鸪斑釉”。这些异彩缤纷的釉面装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美好的记忆,吉州窑黑釉器上斑斓的釉色成为装饰的主流。

  南宋吉州窑黑釉地虎斑三足筒形炉,高10、口径13.1、足径8.8厘米。平口内敛,腹部微微鼓起,腹以下逐渐内收,平底,下承三足。胎质白中泛黄,器内无釉,旋胎指痕清晰可见。该器物采用了玳瑁纹,器外饰黑釉地,釉色纯正,黑釉上洒大小不一的黄釉玳瑁斑,斑上显碎冰裂纹。釉不及底,底足无釉。器型规整圆润,做工简洁大方,金黄色釉斑与纯黑色釉地对比鲜明,过度自然,浑然一体,为吉州窑黑釉虎斑纹的代表作。

  南宋吉州窑黑釉地玳瑁斑鬲式炉,通高4.7、口径4.7、底径3.5厘米。唇口,折沿,束颈,鼓腹,平底,三乳足。器内施半截黑褐釉,器外半截黑釉地饰玳瑁斑,底部旋纹明显。形体不规整。

  南宋吉州窑茶色地洒黄釉双耳三足炉,口径8.5、底径5、高6.8厘米。平口翻唇,对称方耳,束颈,扁鼓腹,三乳足。器内无釉,器外茶色地洒黄釉,釉不及底。

  绿釉

  吉州窑绿釉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如宋吉州窑绿釉钵式炉,口径12.2、底径7.6、高7.5厘米,平口内敛,斜弧壁,平底,三足。器内无釉,有旋底,器外施绿釉开碎冰裂纹,底和三足无釉。

  元吉州窑绿釉三足炉,高10、口径10.8厘米。平口,短竖颈,鼓腹,三足。器外施绿釉,器内和底无釉。

  元吉州窑绿釉兽足炉,口径12.8、底径10、高10.4厘米。宽平口,口沿外侈内敛,直腹,双戟耳,平底,三兽足造型清晰,双目圆睁,长嘴高鼻,面目狰狞。器内口沿呈流釉状,底无釉,鸡心明显。器外通体施绿釉,釉不及底。釉面剥落者少。

  釉下彩绘

  吉州窑的釉下彩绘以铁元素为着色剂,一般不施化妆土,直接在胚胎上用铁质彩料绘画,然后再罩一层薄透明釉,烧成后彩绘多呈黑褐、褐色或红褐色,窑温的变化也影响彩绘色调。

  宋吉州窑褐彩绘牵牛花飞蝶纹筒式形炉,高6.3、口径9.5、足径5.8厘米。平口,内折沿,直弧壁,圈足。器体上下各饰二道弦纹,中间褐彩蝴蝶花草纹,器内多道弦纹,圈足无釉。

  元吉州窑褐彩蝶纹筒形炉,高5.6、口径9.2、足径5.5厘米。平口,直腹,折径,圈足。器内壁旋纹明显,器外壁饰五只蝴蝶纹。元吉州窑褐彩冰菱花纹鬲式炉,通高16、口径20.3、底径9厘米。平口,翻唇,束颈,鼓腹,平底,三乳足。颈部饰多道弦纹,腹部饰满冰菱花纹,三甗足分别饰心形开光卷草纹。器内无釉,弦纹明显,器外施黄白釉地饰褐彩花纹。本品为吉州窑的代表作,可称得上吉州窑的稀有作品。该器造型敦厚端庄,比例适度,线条流畅,工艺精巧,浑然天成。佛教所用之器皿制作尤精,本品为一件境界极高的精神产品。

  吉州窑瓷香炉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瓷香炉已经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但它仍在蔓延着它收藏价值的“香火”。

【探究吉州窑香炉的文化意蕴论文】相关文章:

1.《金刚经》的文化意蕴

2.谈《木兰诗》的文化意蕴

3.《木兰诗》的文化意蕴

4.1988年出发的吉州窑散文

5.宋词中鸟意象的文化意蕴

6.《诗经》女性审美传统的文化意蕴

7.汪曾祺《安乐居》中的文化意蕴

8.贾平凹散文的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