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的论文

时间:2021-08-31

  摘要:新媒体在广大群众文化的传播中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陈旧的群众文化工作不能满足新媒体大环境的发展。在新媒体大环境的背景下,如何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是一个有意义、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探讨了新媒体大环境的具体特征,分析了在此背景下目前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部分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几点对策,以期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群众文化;文化建设

  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水平也越来越发达。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应运而生,并且突飞猛进,众所周知QQ、微博、博客、微信的使用和发展速度,也了解这些新新媒体在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作用,认识的到,它们对于公众的生活生存都有着日益深刻的影响。可以见得,新媒体在广大群众文化的传播中已经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陈旧的群众文化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大环境的发展,了解新媒体、应用新媒体进行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央、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中主要的工作内容。媒体一向是文化的宣传平台,是传播载体,是扩散途径,因此,重视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建设群众文化,势在必行。准备的把握新媒体的特征和发展方向,借助新媒体,努力建设新的群众文化,这对社会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背景

  (一)新媒体大环境背景

  媒体的发展越来越以新技术为主要支撑,以贴近群众生活、工作为途径,与纸质报刊图书及广播所异,是一种近乎实现全球文化、时空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化新媒体。当今时代,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无线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日渐发达,几乎全社会公众人人接触媒体、时刻运用媒体、生活离不开媒体。据资料统计,腾讯微信月平均活跃账户的数目,高达4.66亿,微博、网易微博等微博用户数目,高达5.5亿,月平均活跃账户的数目,有1.32亿。新媒体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媒体的汹涌潮流势不可挡,这是大的背景。

  (二)新媒体环境的特征

  新特征是相对于旧媒体的特点而言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使用灵活。公众对于新兴媒体,只要拥有WiFi或者移动客户端流量,携带媒体设备——几乎人手都有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使用,随地使用,可以阅读信息,也可以传播信息,亦可随时表达自己观点。2.主体灵活。新媒体的使用主体,不像传统媒体的使用主体是从事传媒工作的人员,而是公众。社会普通公众,不分年龄、身份,都是新媒体的使用者,都是编辑、记者,甚至都是主持人,参与性越来越强,对于信息、文化、知识的传播也越来越迅速。3.传播多向。新媒体不再像传统媒体只是单一途径的向公众扩散信息一样,而是呈现“交互灵活性”特征,既是信息的集合体,又是传播机,有效的进行了文化知识的双向甚至多向沟通,在舆论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尤其注重反馈机制的实现。4.信息海量。现代社会是大量信息传播的社会,海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大脑,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新媒体利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各类信息、知识、文化进行编辑整合,供给不同年龄、学历、工作的公众享有,使得公众利用“碎片化”时间和机会去吸收和汲取。

  二、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各级政府组织建设群众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从社区到区域再到地方,已经进行了群众文化队伍建设,配备了相关的工作人员,建立一定的考核和绩效机制,带领引导地方群众进行文化活动;建设了群众文化品牌,以地方特色的节目形式为主导,在全国甚至国际推广当地传统文化。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群众文化节目形式相对落后

  群众文化活动在形式上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快、多、好的特点,群众对文化的欲求和创新的想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交通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然而,我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虽然一直有所创新,可与公众欲求和猎取的速度相比,配套的实际文化节目形式相对落后一些。

  (二)群众文化节目开展相对不均

  传统的文化节目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短期性,固有的这种传统使得群众文化还未能迅速转变,一方面,在保留地方特色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各类群众文化节目目前还是存在较强地域性和封闭性,地方群众兴趣不足的情况下却又不能使外界群众接收的到,不能得到文化欲求的满足。另一方面,我国地域广阔,偏远地区或者深山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相对于城市来说非常匮乏,文化节目传播广泛程度不理想,没有能将个性的、特色的地方文化传播出去,同时也拒绝吸收外部文化;重视已有的文化节目,轻视培养精品节目,对此关注度低。

  三、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建设的加强

  在新媒体大环境下,借助新媒体、利用新媒体,将群众文化建设进行加强。

  (一)借助新媒体,促使群众文化建设“接地气”

  群众文化以群众需求为内容选择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就要让文化内容更加贴近群众需求,更加“接地气”。1.借助新媒体平台开设地方政府公众平台。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设微信、微博公众号,利用传统媒体加以宣传推广。在公众号的结构设计和内容选择上,要精心且有创意,包括文本语言创意、格式结构创意,以活泼大方不失庄严的风格,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公众的关注,方便更多的公众对平台的访问,以及为文化发展出谋划策。2.借助新媒体平台吸纳群众建议。新媒体注重双向沟通、多向交流,注重意见反馈机制,随着信息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公众的想法、建议也在快速的更新换代。利用新媒体,就是要让公众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要让公众把对于文化发展的想法、建议都能主动提出来,要让公众的智慧和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紧密结合。现代新媒体的使用主体,大多是最普通的社会公众,他们的想法、建议,都非常有针对性,有丰满的社会意义,有实践值得性,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实施价值。这就为相关政府引导部门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帮助。这是互惠互利的举措,是得益于新媒体服务群众的举措。

  (二)借助新媒体,深挖群众文化需求

  新媒体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好的服务新媒体。只要公众在互联网平台上对于文化需求有所行动,比如对某些文化内容的收藏、评论、点赞、转发等,就能够利用相关技术进行统计和分析,例如统计什么样的网站、网站受访较为集中的时间、路径、人群情况。群众文化建设主要部门,应增加专业人才和政府投资,对在新媒体平台上出现的上述行动的'大数据进行调阅、整理和分析,深挖公众对于文化建设所反映出来的想法和建议,深挖公众的真实需求。同时,也要利用科学技术,积极实现双向沟通、多向交流,在实际工作中“拓展文化产品交流渠道”,注重建构“菜单式”个性化反馈回应机制,注重及时有效的回应公众的需求,发布和开展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年龄、工作公众的建议的作品,满足各类公众的文化欲求。总之,就是要对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及时的进行改进,最终以满足公众想法为目的,将群众文化加以传播。

  (三)借助新媒体,增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推广宣传

  利用媒体的本质——传播和宣传,尤其新媒体传播快、广的特征,使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范围更大的宣传效果,得到更多公众的互动,增强公众的参与性。一方面,这就会改变文化信息不对称的现状,让群众对于自身需求的文化工作的组织部门、开展进度等,可以进行直观的可靠的了解。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文化宣传机构和部门可以利用新媒体公开公布和宣传文化工作和活动开展和即将开展的情况,制作线上入口及线下实际组织,吸收更多的民间公众真正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的具体活动中去,提高群众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随着公众参与的增多,群众文化建设公众化、平民化也就越强,对公众的吸引力也就越强,文化发展也会越快。这个平台将会越来发展越大,将会摈弃传统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单一、禁锢的缺点,将一些不具吸引力的文化节目活动进行淘汰,或将其进行改造,增强其时代感,在形式上、内容上、专业技术上都大力的改革和发展,符合现代化社会背景下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细腻、具有层次感的趋势,适应不同年龄、职业、专业、阶层的公众的文化欲求。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华丽转身”。

【新媒体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的论文】相关文章:

1.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建议论文

2.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3.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分析论文

4.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论文

5.加强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论文

6.群众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研究论文

7.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论文

8.广场舞对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