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风帆,可以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在我们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苍茫的宇宙;书是时代的波涛中航进的思想之船,使我们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历史前进的脚步声。下面是关于初中生读书计划的内容,欢迎阅读!
到街道办一所初中听课,课间与学校领导、老师交谈,谈到初中生语文能力不强而滋生出种种困惑与烦恼。在谈到初中生课外阅读时,有老师说:“学生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很喜欢,但对上面(教研室)布置下来的课外阅读,如《格列佛游记》与《水浒传》之类就很难推进,这是为什么?有解决的办法吗?”我说:“一些学者回忆儿时在阁楼里读《三国》《水浒》,读得津津有味,那是因为:一当时没那么多书给他们读,二他们有私塾旧学的底子。《三国》《水浒》属古白话文,古白话文虽然是‘白话文’,但毕竟是‘古’‘白话文’,没有‘古’的底子的现代初中生读起《三国》《水浒》来,自然就吃力很多。我做过一个观察:我们(宝安区)的小学,如今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国学教育,小学生读《论语》《道德经》等(注意:我不是复古主义者,但我非常赞成小学阶段进行国学教育,经典的教育需要我们一生去完成,给小学生一个国学的底子是积善积德的事,更何况我看到的是孩子们在学校那么快乐地诵读着经典)。读过这些经典古文的小学生读《三国》《水浒》就很容易,没读过的就困难重重。至于你的学生,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多少古文教育,读起来吃力不足为奇。或许,我们可以重新考虑制定一个切合我们学生实际情况的读书计划。”
我们都知道,语文有两个课堂,一个是第一课堂,一个是第二课堂。学生的语文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已无容置疑。古人谈到作诗是“工夫在诗外”,自然,语文学习的工夫也在课外。如果折断了语文这另一只翅膀,或者只把课外当成是做家庭作业,那就大错特错了。聪明的老师都会给学生制定一个读书计划。那么,怎样给初中学生制定一个长期的读书计划?在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段内(比如说初一、初二)读些什么书?为了完成这些读书任务学校与老师应该做些什么?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谈读书计划。所谓“计划”就是未来行动的方案。读书计划就是未来读书的行动方案。记得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老师说过:“我希望你们每个学期至少读10本书。这样,一年读20本,到小学毕业,读书在100本以上。如果每本书平均10万字。共1000万字,阅读量是语文教科书的三四十倍。”初中阶段,学生学业负担相对较重,但每个学期至少可以读4本书(一个月1本)。一年两个学期8本书,加上两个假期读两本书,一年下来就是10本书。初一、初二两个学年就是20本书。以每本书平均20万字计,也有400万字。我曾经在“家园网”上对我的高中学生说:“三年高中语文学习,与其读三百篇选入课本,还不如精读三十本中外的经典著作,或文学,或哲学,或历史,或政治,或经济甚至宗教等。除去假期,一
月一本,好好读,细细品,认真想,学会书本教给我们的阅读、思考与表达的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能力、素养得以真正提高,这才是有意义的语文学习。”而我们在“家园网”列举的28个专题研究也有这个意思:高中三年,学生如能完成28个专题的语文学习,何愁语文能力不强,素养不高?成事在于有计划;要长计划,短安排;要简单事,重复做,就会成功。 其次谈读什么书。目前,我国青少年读书的基本情况是这样:低幼孩子更喜欢动漫、绘本类童话图书,中年级学生偏向于科普、小说类图书,高年级学生对自身生活紧密联系的作品更感兴趣。作为中年级段的初中生,正值青春叛逆期,异性交往等问题会一一呈现出来,那么,建立一个良好的“自我概念”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进入初二与初三,又是进行情感教育、理想教育最好的时机。那么,小说、人物传记、科普读物是这一时期的最好读本,当然,适当加入一些哲学类的读本,加强对人生、生命、自然、宇宙的思考与探索就更好。比如说小说类的,我们不一定要选择官方规定的“初中生课外40部读物”,时代在变,学生的心理、认知、喜好、视野也在变,我们可以从《亚洲周刊》编辑部联合评选出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名单中去选择,如萧红的《呼兰河传》、巴金的《寒夜》、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古华的《芙蓉镇》、阿城的《棋王》、余华的《活着》、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阳》、钟肇政的《台湾三部曲》、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等(注意:这些作品很多都拍成了电影,可配合着看),这些文质兼美的华文经典,情感丰沛,让我们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感动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人物传记也不一定非要读《名人传》不可,《鲁迅传》、《毛泽东传》、《朱自清传》、《闻一多传》、《爱因斯坦传》、《华盛顿传》均可。像广东的孩子,可以读《韩愈传》、《海瑞传》、《孙中山传》等。初中生热爱科普,可以读乔治·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珍妮·古尔多的《黑猩猩在召唤》、刘易斯·托马斯的《细胞生命的礼赞》、爱德
华·欧·威尔逊的《生命的多样性》、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马丁·加德纳的《啊哈!灵机一动》、詹姆斯·格莱克的《混沌:开创新科学》、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与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这里还真得呼唤一下中国的科普名著了!)至于说哲学类读本,可以读读周国平的《人文讲演录》、蒙田的《蒙田随笔》、培根的《培根随笔》、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等。请记住作家王蒙说的话:“读书要趁早,要超前读书,多读经典。” 第三谈学校与老师应该做些什么。读书是需要指导的。为此,学校与老师要有所作为。比如学校一个月作一次读书报告会,半个学期举办一次读书心得写作评比,一个学期举行一次“读书节”。一个班级可以办一个读书班刊,组织多个读书小组,办读书宣传栏,进行读书演讲、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研讨会辩论会等。学校还可以把作家请进学校,与学生交流读
书与写作,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播放与这些作品相关的电影、电视剧,之后,还可以进行讨论、交流,等等。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为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当然你的成绩、分数也会提高),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学校劳点神,教师操点心,这我就不多说了。
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就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国“新教育”改革发起人、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也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祝愿我们的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真正成为一个精神开阔、独立、强大的人。
附:推荐五本美国中学生的课外读物(网上查寻所得,有改动)
《穿越风中之洞》讲述的是中学生卡特麦卡利斯成为一名出色骑手的故事。卡特望子成龙的父亲一心想让他当一名出色的橄榄球运动员,但他自己只想当一名骑手。在一次选拔上,他被淘汰出了橄榄球队,没有实现爸爸的梦想。卡特没有气馁,在母亲的支持下,他来到斯宾塞的马场干活。初到马场,卡特连清理马厩都不会。同学们取笑他、欺负他,红棕马一次次地把他从马背上摔下来,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卡特成为一名出色骑手的决心。凭着自己的勤奋、智慧与坚强的意志,在好伙伴斯宾塞与斯基普的帮助下,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走向梦中的家园》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只有12岁的名叫弗吉尼亚里德的女孩。1846年春天,她与她的家人坐着牛车,由东向西横穿美洲大陆,加入了去加利福尼亚的车队。在旅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们听说黑斯廷斯路是一条捷径,于是,他们与另外20辆牛车一起踏上了新的道路。但这并不是一条捷径,而是他们严峻考验的开始。沙漠的热浪、高山的风雪、难耐的饥渴、恐怖的死神时时都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命。经过长途劳苦跋涉,他们终于看到了旅途的希望。
《逃离黄星到美国》是英格奥尔巴赫的自传体小说。二战结束之后,英格与她的家人虽然劫后余生,但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英格年幼的心灵更是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一家人毅然决定离开德国,到美国寻求一种新的生活。刚到美国,因为语言不通,工作难找,他们生活艰难;英格又患了肺结核,陷入了孤独与绝望之中。病愈后的英格开始了真正的学生生涯,她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成为老师与同学都喜爱的学生。长成大姑娘的英格开始恋爱了,但男朋友了解到她的健康状况后又离她而去,她感受到了失恋的痛苦。这时候的英格已是一位成熟的女性,她可以坦然面对情感的变故。之后,她回到了德国,重新审视
着过去的一切,开始了她新的人生。
《闪亮之星》是一本描写印第安部落生活的小说。小主人公闪亮之星,5岁那年被闪电击中,从此对雷与闪电都充满了恐惧。但她是印第安的小姑娘,是勇敢的“我们族人”中的一员,岂能因此而给“我们族人”丢脸呢?这年夏天,草原遭遇了雷电引发的火灾,绿油油的草地变成了焦土,族人们对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一个电闪雷鸣的深夜,闪亮之星看见了那头传说中能保佑族人的白色野牛,她跟着白色野牛走了半夜之久,也不再害怕闪电了,因为白色野牛将给族人带来希望。
《暗夜女巫》讲述的不是神话中具有魔法的女巫,而是一群普通的前苏联女飞行员。她们在二战期间,像女巫一般,把简陋得早该淘汰的小飞机变成了威力无穷的武器,机智勇敢地与德军战斗,屡建奇功。书中着笔最多是娜达。16岁那年,她的家人死于战火,她得到一位“女巫”莉莉的相救才幸免于难。从飞行学校毕业后,她也成了一名优秀的“女巫”,一名把复仇作为全部生命意义的“女巫”。直到有一天,她邂逅了米沙,有了爱,才对生活有了崭新的认识。
这5本小说都是描写人物的成长经历,故事情节生动、亲切、感人,其中的主人公都处于读中学的年龄,是名副其实的面向中学生的小说。
这5本小说都讴歌了人们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怕困难的勇气与百折不挠的意志。像《穿越风中之洞》中的卡特,不怕嘲笑,不怕打击,认定目标,实现自己理想的决心坚定不移;像《逃离黄星到美国》中的英格,历经磨难,饱尝耻辱,终于超越自我,开始新的人生。开拓进取的精神,是一个人事业成功所必备的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在美国人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甚至可以说这是美国的文化特征。
【初中生读书计划】相关文章:
8.初中生读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