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雨水排水基础建设及内涝解决措施论文

时间:2021-08-31

  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暴雨灾害频发,同时由于城市雨水排水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城市内涝现象非常严重,一旦出现强降雨天气,城市的雨水排水系统负担过重,道路和立交严重积水,尤其是涵洞积水过深的情况下可能造成严重事故,暴雨期间城市的交通几乎瘫痪,对市民的安全和城市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城市发生内涝积水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某一要素造成的,其中涉及到快速城市化建设、极端天气及基础设施力量薄弱等因素,主要原因还是远调蓄能力较弱、应急管理水平不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还市民一个安全、健康的城市是城市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首先对我国城市雨水排水基础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规划、设计、管理及综合利用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城市建设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城市雨水排水基础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城市雨水排水管网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1.1基础排水管网的建设力度不足,城市排水防涝主要依靠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可以说是保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随着城市内涝现象的加剧,管理者普遍开始重视汛期的防涝工作,但是对旧排水管网的建设仍然缺乏重视。基于城市整体规划来说,大部分城市都缺乏雨水排水防涝专项规划,单纯将雨水排水作为城市排水的一部分,还有少部分城市没有设置排水专项规划,很多城市将雨水排水设施建设附属于道路建设工程,也没有单独分离出来,在道路建设的同时进行雨水排水管道的建设。此外,政府对于雨水排水基础建设投入的资金少,排水设施建设在财政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小。

  1.1.2新老城区雨水排水合流的难度大,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很多城市的旧城区中采用合流制排水体系,雨季出现后发生内涝,雨水和污水共存,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而旧城区的道路相对狭窄、建筑物密集,整体规划较差,因此难以实施改造。同时雨水管线大多老化、管径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排水需要。因此,城市中解决内涝的主要措施就是应急机制,导致汛期的防涝和排涝工作任务异常繁重。

  1.2城市雨水排水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不善

  尽管城市中建设有排水系统,但是后期维护工作较弱,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局部排水能力不强现象非常普遍,容易导致局部内涝的发生。如使用过程中各类垃圾沉淀进入到雨水排水管中,将会很大程度上降低系统的排水性能;或者是明装雨水口严重堵塞,导致集水的能力变弱。系统维护管理过程期间,在治理污水的.过程中存在着对原有排水系统进行损坏的现象;对旧的雨水排水管网实施改造期间出现乱接,造成排水不畅。除此之外,市政工程与道路工程在改造过程中也会造成雨水管损坏或是汇入其他管道来水的现象,这一系列现象都会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

  1.3城市排水与防洪法律规范的建设不完善

  通过建立城市排水防洪标准,加强对各个部门的约束是减少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尽管我国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但是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进度较慢,与发展速度非常不平衡,相关法规标准的缺乏是重要原因之一。某些发达国家城市防洪方面的制度建设相对完善,法规也更为健全,法律条文的制定能够很好地保障城市防洪相关举措的落实。如英国议会在2010年通过的《洪水雨水管理法案》,规定了城市内涝预防和治理的具体做法及各级负责单位;美国各大洲都分别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不但指出城市雨水调蓄与利用的措施,还详细地制定了城市内涝的防治、解决对策及问责制度。日本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城市防洪标准最为严格的国家,对城市排水中污水种类的限制非常严格,下水道排水各项技术指标均有明确的规定。可以看出,从立法的角度对城市雨水排水建设及城市内涝预防与治理进行强制性约束产生很大的积极意义,实现从决策到实施的全方位的管理,但是我国当前这方面的建设显得非常滞后。

  2加强城市雨水排水基础建设的建议

  2.1优化城市雨水排水规划

  提高城市雨水排水规划设计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促进城市雨水排水基础建设的发展。针对城市的特点,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划设计、科学设置排水管网,并做好雨污分流、管道建设与改造、雨水调蓄设施、行洪设施、泄洪设施、水系清淤和治理设施的建设与改造。优化城市排水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总体规划、排水设施用地控制规划和区域控制性规划,加强相互之间的对接与联系,促进道路新建工程与排水管道建设的同步,实现城市建设和垮台水设施建设的同步,促使城市雨水排水基础设施与实际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2.2优化排水基础设施设计参数与工程设计

  2.2.1在建设排水基础设施之前,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设计参数。例如:在考虑水位影响的过程中应将多年一遇的历史最高洪水位纳入参数范围,并分析最高水位对排水系统水利坡降产生的影响,根据结果对排水系统的性能进行调整;根据建设项目的重要程度及建设区域往年的内涝情况,增加径流系数的取值,保证设计的雨水排水系统具有较高的排水能力。

  2.2.2提高暴雨重现期,而且系统建设中是暴雨计算公式非常重要的标准与参数,合理地对重现期参数进行确定是排水工程规划的关键步骤。基于系统的经济性而言,重现期的选择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汇水区域进行针对性的挑选,才能够做到技术经济指标的统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提高设计标准是必然的。排水系统设计的首要条件是满足一年一遇的标准,在财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标准提高。有资料显示暴雨重现期每提高一年,用于排水管网的财政投入增加15%,根据我国当前的资金扶持比例,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建设期间可以适当将一年一遇提高到两年或三年一遇。

  2.3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排水体制

  排水体制涉及到城市雨水污水的收集与排放、排水系统的经济效益等,更与环境保护的要求相关,只有合理的排水体制能够控制城市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总量,才能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相关要求,新建的城区应用与雨污分流制度,老城区则进行改造。但是由于改造工程的范围较广,具有一定的难度,甚至可能进一步造成浪费和污染,所以在排水体制的选择上应当更具有针对性。对于暂时不具备改造条件的旧城区允许不采用分流制,通过截流干管增加截流倍数,从而提高排水能力。

  3关于城市内涝的解决措施

  

  3.1加强雨水生态化处理系统建设

  随着科技的发展,雨水入渗与调蓄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城市开始鼓励应用雨水生态化处理系统,倡导低影响开发理念。雨水入渗与调蓄系统主要是指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设施控制雨水径流,降低雨水径流的峰值量,常见的手段有植物过滤带、透水性材料及渗透性排水沟等。

  3.1.1在广场和道路等面积较大的铺装上选择透水性材料,促进雨水深入地下,将短期径流变化为长期径流。

  3.1.2在道路两侧可以应用渗透性排水沟,渗入大部分的雨水,同时可以将其中的污染物过滤,削弱暴雨期的径流量;草地等植被的根系有很好的水土涵养作用,在大面积的绿化草坪上辅以雨水渗透技术,也能够促进雨水渗入地下、降低暴雨的径流量,在我国北京和天津等地区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3.2完善对雨水排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手段

  对于已经建成的雨水排水设置应当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实际需要进行扩容和改造处理,增强城市的排水能力;同时加强对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积极监督各大单位的日常保养、巡查、清理、维修工作。实际建设中道路工程施工、污水截污治理及地下管网施工等行为都可能对排水系统造成损害,发生这样的情况之后要及时督促责任单位予以修缮与整改,以免对城市排水造成影响。

  3.3加强城市管网排水与海河道排水之间的联系

  城市管网排水和海河道排水共同组成排水体系,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保证城市防汛安全。所以在制定海河道排水调度预案期间一定要减轻管网排水对其造成的影响,合理调节汛期运行水位,将海水潮位、河道水位受雨水排放的影响降到最低;城市防汛管理单位要加强和市政建设部门的联系,根据指挥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做好相关准备,避免由于信息滞后或沟通不畅造成内涝或其他灾害。

  4结语

  近年来城市中暴雨频发,内涝现象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受到多方的关注。造成城市内涝的因素非常多,解决城市内涝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城市建设管理者一定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加强前瞻性的研究,首先应当从思想上开始转变,在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中应用低影响开发理念,由传统的雨水弃流和排走雨水转变为雨水入渗及调蓄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内涝发生的可能性。在理念转变之后采取合适的工程建设手段措施适当提高设计标准、调整设计参数,通过加强管网维护与管理,促进防汛管理部门与市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动,促进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完善,降低局部内涝现象的发生频率。

  参考文献

  [1]杨焱明,王永磊。加强城市雨水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内涝解决措施探讨[J].能源与环境,2015,(1)。

  [2]黄杰。洪涝灾害等气候变化对城市道路排水的影响和治理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8)。

  [3]龚奇龙。城市排水与防涝专项规划的相关问题研究--以罗山县城市排水(雨水)防涝专项规划为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2)。

  [4]车潞。浅析城市排水系统与城市生态景观可持续化的关系--以青岛老城区排水系统为例[D].青岛理工大学,2013.

【城市雨水排水基础建设及内涝解决措施论文】相关文章:

1.城市给排水工程论文

2.虹吸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论文

3.建筑给排水的节水措施研究的论文

4.城市排水工程建设发展论文

5.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思考论文

6.海绵城市道路排水的系统设计论文

7.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收集研究论文

8.雨水渗透城市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