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语文发展现状的应对论文

时间:2021-08-31

民办高校语文发展现状的应对论文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开阔阅读视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语文在我国高校中的发展过程比较曲折,经历了1952年后30年的中断期,于1978年经南京大学匡亚明教授的积极倡导才开始恢复,2002年高校重视专业课,大学语文遭遇了被压缩课时,甚至被缩减被取消的尴尬境遇

  本篇论文单独把山东民办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大学语文及其分支课程群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一、来自政府层的法规政策的保障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人纲》指出,在全国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现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38号函提出:“大学语文是母语教育,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是不可忽视、削减,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

  尽管有教育部颁发的函文在宏观上保障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但现实中各高校的自主发展又不能良好地保障大学语文的必修基础课地位。于是在2007年5月,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决议,鉴于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其后由教育部发起并委托中文教育指导委员会与大学语文研究会合作召开研讨会,专家一致呼吁,应该把大学语文当成大学课程里的公共必修课

  教育部能够在宏观上指明并引导大学语文的发展方向,中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大学语文研究会作为非政府机构辅助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保障大学语文及其课程群在高校中的良性发展

  二、院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

  (一)根据学校定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群

  民办高校人都采用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山东省的民办高校也不例外。能力本位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能力本位模式是指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而设计的课程形态。它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为目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部分,组成多个模块,进行课程开发和培训,从而使受训者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这种能力本位模式,注重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相比,人文素养的现实效能是隐性的,长远的,在学生毕业后职场生涯中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长远来看,决定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关键,恰恰是人文素养。

  民办高校中部分院校己经由专科升格本科院校,但这并未改变民办高校的能力本位模式。大学语文课程群,若要在能力本位模式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然根据学校自身的定位来进行改革

  1.保持大学语文独特的人文性,针对不同的学校层次,来确立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课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大学语文的人文色彩尽情挥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普通话》作为当下各高校中开设较普遍的选修课,在民办高校中可以采取先测试后开课的模式。即新生入学考试时,加入普通话测试,针对各方言区的较难读音进行初步测试,将新生按普通话实际水平划分为A,B,C三个等级,达到A级的学生大学中可免修《普通话》;B级、C级的新生必须在大学选修该课程;并且分别针对B级C级的学生开设普通话B班C班,有针对性地进行《普通话》教学。

  (二)根据专业设置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群

  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相比较,专业设置顺应社会发展,专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民办高校的最人特点,是其吸引生源的利器。《大学语文》作为综合性人文学科,变化形式相对较小,但是由《大学语文》衍变出的《中国占代文学》《外国文学》《当代文学》《应用文写作》恰恰能弥补《大学语文》的不足,以选修课的形式与各专业相辅相成取得并存

  1.《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当代文学》等选修课可由学校教务处、大学语文教研室合作,做出前期的民意调查、学生文学水平调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设选修课。针对文理科不同专业学生做出硬性规定,比如理工科学生每学期必须选修一门文科选修课

  2.《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特点由《应用文写作》来继承,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把应用文写作单独从大学语文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一门课程,更细致地教授写作。这种改革有利有弊,减轻了大学语文教学压力的同时又削弱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反而让追求课程实践性的民办高校更加忽视大学语文,片面认为开设《应用文写作》能够替代。

  3.《应用文写作》针对不同专业以及学生将来的职业设计进行改良,成为旅游管理、商务英语、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文秘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例如山东省最早升本的民办高校青岛滨海学院,由《应用文写作》衍生出的《商务文案写作》在2007年就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教材选择坚持经典版本

  教材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学生接触中国古今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应当博古论今,采纳中西文化之所长,但又兼顾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及教学图书有1402种,用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400种左右,其中不乏经典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邢福义主编的《大学语文》等。

  在众多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中,笔者认为,民办高校不应放人或刻意关注其在校学生基础水平薄弱的事实,在教材上应该坚持选择经典版本,教材内容的高深与视野的宽广,在教师深入浅出的课堂传授中可以被学生接受。如果一味降低教材的难度,以学生能读懂为目的,反而加速了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下滑

  (四)大学语文教师素养与学识应与该课程的深度相匹配

  徐中玉教授提倡:“大学语文应当注重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我认为不能把这个课变成思想观念课,而是要感悟从作品本身所体现出来的魅力。”王步高教授则强调大学语文要姓人,具有对此前十二年所学的文学知识的总结归纳和对未来人生数十年语文自学的总启动这一方面对大学语文的教材编写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也对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严格的标准。

  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现状是年轻化、职称偏低,而职称高资质深厚的教师往往担任中文专业课程。20世纪初期,各人名校中担任大学语文教学的都是名人人家,学识渊博,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够在课堂上深入浅出,融会贯通,为学生的人文修养的提升导航教师队伍的加强是大学语文复兴的必经之路、教师自身素养提升,通过课堂上的风采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甚至对学生一生的读书习惯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大学语文》的复兴与繁荣不是一时之举,是要通过国家、学校、教师三方的不懈努力,在曲折的改革路途中寻寻觅觅中开辟成功之路的笔者作为大学语文教学队伍中的一员,会为大学语文的复兴继续努力的

【民办高校语文发展现状的应对论文】相关文章:

1.Agent技术的软件工程的发展现状的论文

2.机械工程发展现状的论文

3.我国机电工程的趋势及发展现状的论文

4.石油工程地面建设施工发展现状的论文

5.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的论文

6.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问题分析的论文

7.共享单车发展现状论文

8.怎样发展现代流通方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