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论文

时间:2021-08-31

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论文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习能力、健全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兴趣是阅读的先导。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既重视生存又重视发展的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质。阅读兴趣和习惯在于培养,在于激活。

  一、提高学生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调动学生良性而持续的阅读轨道,从而提高效率,激发灵感。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课文的知识点,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欣赏课文的“风景点”,进而产生不断阅读的欲望,教师就一定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1.创设教学情境和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上,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激趣导课,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如在教学《祝福》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春天是四季之首”,“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光明媚,充满活力,可祥林嫂就怎么没有呢?由此激发学生急于读下去探个究竟的兴趣。

  2.营造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有效调控,能推动课堂阅读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在深入中不断提升。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品感情的传送,进而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如在讲解《绿》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曾让自己心动的形象及其颜色,体会“感触点”,课堂上“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色彩定能轮番上场;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讲解《绿》时插播有关“梅雨潭”等地的风景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激励的评价语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交流师生情感,又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改进学习策略,调整学习活动,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保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总是很注意教师的评价。教师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比如对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如“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

  对学生评价也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你的思考方式很独特,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换角度,也许会有新发现的”,“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中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思索的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4.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目前,因可供学生阅读物十分广泛,如果不加选择而由其任意阅读,学生就会沉浸在书海中不能自拔,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如帮助他们选择教育性、知识性较强的读物——文学名著、文学作品、科普作品与一些历史文化等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指导形式多样的阅读

  多样性的阅读形式,如泛读(初读)、细读(精读)和复读,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充分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泛读是阅读的第一步,目的在于使学生做到整体感知,这是阅读的起点,它包括阅读课文提示和注释等内容;细读是在泛读的基础上的提高,要求学生全文精读,对重点的、难理解的部分反复读,边读边思考、圈重点、划杆杠;复读是在细读基础上深化,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挖掘,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阅读品味中逐步提高对阅读教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良好习惯

  浓厚的阅读兴趣只是阅读的基础,有了兴趣并不能一下子提高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必不可少的。所谓“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形成了,一辈子吃亏。

  1.养成“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习惯

  要使学生的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动,除课堂阅读教学外,学生还必须坚持“每日必读”、“常读不懈”的习惯。虽然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考试压力很大,但仍要求学生挤出时间进行阅读。可利用午休、起床、睡前时间争分夺秒读,自觉课前、课后时间见缝插针读。每次读一点,每天读一些,习惯成自然。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到,一天没读书,生活中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到那时,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不动笔墨,阅读教学更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符号,并指导他们具体使用,直到养成习惯。然后根据符号,归纳要点,辨明蕴精藏妙这外,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对重要词语和内容分别用圈、点、钩、划作记号及用旁注、批语作评论,还要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久而久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就不难养成。这样,学生不仅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掌握精彩语句片断,将来为已所用。

  3.有序阅读的习惯

  学习一篇课文,都需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几个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映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不断提高。教师平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如教学《背影》时,教师可布置以下预习题进行引导:(1)课题为何取名“背影”?(2)文章写了几次背影?(3)详细地写了哪次?(4)找出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语句或段落,并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

  4.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要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有问题就查工具书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掌握一定的查找方法,无论是在时文拓展还是古文拓展阅读中,都能得心应手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渐找到终身学习的途径。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向其介绍一些其他工具书,如《古汉语字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等,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既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5.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质疑,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采取积极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教学《皇帝的新装》结尾时,学生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骗局由小孩说穿?街上的老百姓为什么是低声说话?皇帝听了大家的议论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以真正体现“让教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这种教学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以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发言大胆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

  6.捕捉信息的习惯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快慢与多少。通常,课文前有预习提示,课文后有配套习题,这些都为我们理解课文提供了重要信息,教师在教学时应很好地加以利用。学生如能养成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则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然而,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语言信息。例如,捕捉开篇中的语言信息,捕捉反复出现的语言信息,捕捉前后呼应的语言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去捕捉课文前、课文后和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并使学生养成习惯,这无疑是一种很实用的阅读方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无针对性地阅读只能事倍功半。严格有序地训练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该把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贯彻于严格有序的能力训练之中。快速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论文】相关文章:

1.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论文

2.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论文

3.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论文

4.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论文

5.激发兴趣合理训练论文

6.小学体育课兴趣与习惯的培养论文

7.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论文

8.关于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培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