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过去,消极心理学常常强调人类病态的心理特点,很少有学者去关注人格成长、人类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增进幸福感的方法。受此影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局限在心理疾病的筛查、诊断、干预、治疗等方面,很少从正向去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例如善良、热情、包容等等。而积极心理学诞生以后,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阵波澜。积极心理学开始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设计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交往技能、审美能力、创造性、对未来的设想、洞察力、智慧和才能。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感、利他性、同理心、关心、文明、现代化、忍耐力及职业道德。从积极心理学关注的这些人类品质不难看出,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个体及群体中的正能量,关注人类生活中、现实社会中积极、美好的一面,它采取更加积极的方法去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类的活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2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1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目前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模式来看,许多学校并没有及时汲取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仍然在用消极心理学的框架,在课堂中注重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对于表现异常的学生十分敏感,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而对于大多数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优秀、积极品质关注较少,认为那是人理应具备的品格,不用过多关注,也不用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得不到关注,也就无法得到及时的鼓励与指引,失去了很多能够激发学生潜能的机会。从目前北京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模式来看,很多学校过分关注学生是否产生病态心理,及早筛查,尽早治疗。重诊治,轻预防;重反应性干预,轻前摄干预;重个体咨询,轻团体辅导,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
2.2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鉴于上述问题,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有必要引入当前北京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的。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并非意味着完全摒弃以前消极心理学的内容。消极心理学中对于疾病、缺陷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大多数学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前提下,仍有少数人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缺陷。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由于高考失利或对学业失去信心才不得不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在入学时就有沉重的负担。在他们看来,自己比起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是被淘汰的人,不受到别人的关注也不受别人的重视,毕业后即使很快找到工作,也是低人一等,有自卑心理。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这样的学生,他们身上仍有诸多积极品质的'存在。例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为人善良、热情、善于交际、幽默,有年轻人的活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品质,在课堂上给予正确引导,放大学生的优点,积极培养学生向上的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积极预防,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3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北京高职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模式都是以“学生心理问题和疾病”为中心的“矫治模式”。从学生一入学的心理普查,用到的工具主要有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量表(SAS)等,关注的都是不健康的人格。从筛查中筛选出得分较高的学生,分别谈话,以达到进一步确认的目的。从每年的心理普查情况来看,被选出进一步接受咨询的学生往往带有恐惧、抵触的情绪,很多学生自述自己平时生活、学习正常,没有不适,也有少数学生在咨询过程中阻抗严重,自始至终一言不发。这都与教育工作者没有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正向人格特征,反而去关注他们消极的一面有直接关系。针对这类情况,可以在筛查结束后尝试不立即进行咨询或辅导,而是通过上课或学生日常活动对他们进行特别关注,在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后再进行辅导。学生在得到充分的肯定,并感到被接纳以后,往往阻抗就不会那么明显,并且恐惧、抵触的情绪也会随之消失,反而有利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3未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走向
首先,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应该越来越多的纳入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强调正向能量,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什么是幸福,关注学生的正向体验,而非心理疾病方面。关注学生做了什么、理解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而不再过分关注学生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足。其次,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并非是心理健康教育一门课程或是一次咨询所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一整套课程体系架构共同参与、协同支持。积极心理学特别强调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积极的正向引导和支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特别改变以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由专人来完成”的错误观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以及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
【高校积极心理学理念研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