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上涨,就业问题变得十分的严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就业问题论文,欢迎借鉴!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国更因为其特殊的国情,而备受各界学者关注。论文写作,市场。。在国内众多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章中,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研究趋于完善和一致,总体上认为主要包括政府、高校、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五个因素,进而考虑到经济、社会等宏观因素,但对各影响因素作用力的大小却存在很大分歧。
1.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曾湘泉(1993)等在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改革以来大学生在市场上的供给意愿和供给行为,得出产品市场的供求状况开始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曾湘泉,1993)。2004年,他又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供求总量的变动,得出大学生就业确实存在“难”的问题, 这与高校和求职者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有关,但是困难的程度略被夸大,户口、就业协议等就业分配的制度因素,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构成不利的影响。
赖德胜(2001)提出转轨时期的中国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收寻的结果。
岳昌君、丁小浩(2003,2004)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的一般就业弹性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弹性,得出经济增长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不大,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作用相对更明显。
2.高校扩招及高校体制问题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起,至2009年毕业生数增加了515万人,而与此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如此大的增加,使得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论文写作,市场。。胡咏梅和薛海平(2004)利用回归分析建立了不同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回归模型,认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不宜再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莫荣等(2003)认为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教育质量等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大学生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需要调整和改革。论文写作,市场。。
吕东伟(2003)认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高校的反应相对滞后,专业设置失衡,从而培养的许多大学生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市场的需求。论文写作,市场。。
汤敏(1999)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供给过多人才过剩,而是就业结构矛盾突出,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等教育自身问题。
3.结构性矛盾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主要是补充自然减员,国企冗员多接受能力有限,外企私企是吸纳主力,而这些企业相对理论性人才而言更需要实用性人才。鄢雪皎( 2009)认为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承担的主要是产品的生产制造,而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品牌创立、物流管理、订单处理等的产业链高端却仍然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因此我国提供给大学生等高端人才的就业机会非常稀缺,所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显得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为突出。
瞿振元(2001,2002)通过调查得出本专科就业率差异明显;传统体制内就业仍是吸纳毕业生最多的领域,国企仍居就业第一位。论文写作,市场。。
岳昌君(2004)分析得出不同行业之间的“行业收益”差异显著,追逐高行业收益也成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矛盾的原因之一。
李彦军(2006)以广东地区统计分析为基础,从宏观角度研究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相互关系,得出各产业的产出、固定资产投入与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总体呈显著正相关。
4.大学生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宋福进(2002)分析了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指出这一指标在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学历层次的替代程度与价格弹性不同。
王小波(2002)专门就“女学生就业难”问题展开调查,认为女学生在就业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凭借自身较高的素质,在付出更大的搜寻成本后,许多女大学生仍然会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
岳昌君等(2004)分析得出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个人付出的求职成本对求职结果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有利于提高起薪水平,学校提供的求职信息对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都有显著的影响。论文写作,市场。。
5.企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唐 钅广(2004)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多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高校专场招聘会”“在线招聘”“简历”在用人单位招录大学毕业生中的作用十分强大,“户口”“关系”“党员”等因素的重要性急剧下降。
韩飞雪(2007)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满意的两项为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最不满意的两项是相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单位选拔人才最看重的因素是“思想品德”。
6.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1)加强具体定量分析。之前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虽多,但大部分是从定性角度分析,缺乏具体的定量分析做支撑。
(2)增加长期跟踪分析。对有代表性的毕业生长期跟踪调查,得出大学生找工作及其工作变换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更准确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
(3)加强产业吸纳大学生能力的研究。加强对各行业吸纳的大学生能力的研究,从而为高校结构和产业结构提供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曾湘泉.改革中的知识劳动力就业意向及其市场行为分析.管理教育学刊(武汉)【J】.1993年第一期
【2】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J】.2006年第27期
【3】孙祖芳.西方就业与失业问题的理论政策及其借鉴.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年第一期
【就业问题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