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基于自组织网络的LTE RACH自优化技术进行研究,包括RACH自优化的基本需求和影响因素、实现RACH自优化功能的自组织网络架构和RACH自优化处理方法,以提高LTE网络性能和降低运维成本。基于eNodeB和UE的统计及测量数据,可以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触发RACH的优化。
【关键词】LTE RACH自优化 自组织网络 运维成本
1 引言
随着移动技术的演进和实际网络的部署,移动运营商在提高移动服务质量的同时面临着两方面压力:一方面是越来越高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是越来越低的通信资费。因此,移动运营商不得不越来越重视降低OPEX(Operating Expense,运维成本)。通过技术来实现移动网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运维过程中人工参与的力度和维度,成为移动运营商降低成本的迫切需求。为此,在由移动运营商主导的NGMN(Next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联盟上,一些国际主流运营商如西班牙的Telefonica、中国移动、英国的沃达丰等,提出了SON(Self-Organizing Network,自组织网络)的需求,并推动3GPP根据NGMN需求逐步实现标准化。
自组织网络的需求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自配置、自优化、自治愈和网管自组织网络,每部分都包括多个需求用例,LTE的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随机接入信道)负荷优化就是自优化的需求用例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基于SON的RACH自优化需求和影响因素、基于SON的实现架构和处理方法等内容,以自优化技术来降低运维成本、提高LTE RACH接入性能和优化上行链路资源。
2 基于SON的RACH自优化需求和影响因素
LTE随机接入信道是LTE的主要上行信道之一,用于建立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和LTE基站之间的无线链路,实现上行同步和上行共享信道资源申请。为了实现随机接入信道的功能,LTE根据实际网络覆盖情况为其分配了专用的上行链路无线资源,而随机接入过程涉及物理层、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层和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层等多个协议层。
图1为LTE物理层定义的RACH前导格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长度为TCP的循环前缀(CP)、长度为TSEQ的前导序列(SEQ)和长度为TGT的保护间隔(GT),后者是为RACH分配的时隙长度或UpPTS与前导的时间差。
表1罗列了LTE定义的五种前导格式,包括对应分配的子帧数、CP长度、序列长度和保护间隔长度,每种格式都与扇区覆盖半径直接关联,较长的序列占用的上行无线资源也就越多,当然覆盖的范围也就越大。
在多扇区组网和多用户接入的实际应用场景下,RACH的相关参数配置对LTE系统性能产生重要影响,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可能产生RACH碰撞,接入碰撞会使呼叫建立延时、失败或上行失步,后者影响数据恢复延时、切换延时等,也直接影响呼叫建立成功率和切换成功率,因此影响LTE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其次影响系统容量,由于上行链路需要为RACH保留无线资源,在有限的上行无线资源中,如果RACH占用过多,那么上行共享信道资源就相应减少。
LTE RACH优化实际是每个扇区的RACH配置参数优化,但影响每个扇区RACH配置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如下:
(1)扇区覆盖的人口密度。人口密度越大,接入碰撞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呼叫到达率。到达率越高,接入碰撞的概率就越低。
(3)引入切换率。尽管影响切换成功率的因素很多,但如果切换第一步在目标扇区接入失败,后续切换过程则无从谈起。
(4)扇区是否位于跟踪区边缘。UE跨越跟踪区需要重新接入注册过程,因此接入边缘扇区接入频度高,当然碰撞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5)业务模式影响DRX(Discontinuous Reception,非连续接收)和上行同步状态,因为需要通过RACH的接入过程完成。
(6)网络配置影响。如天线倾角、发射功率设置和切换门限,在这些配置中,任何变化都影响最佳的RACH配置。例如,扇区的天线倾角变化,扇区的覆盖将改变,从而影响呼叫到达率和每个扇区的切换率,网络覆盖直接影响每个扇区的RACH配置,因此RACH优化与网络优化密切相关。
基于SON的RACH自优化的需求目标首先是性能方面,包括降低RACH接入碰撞的概率、提高接入成功率、减少呼叫建立时间、提高切换成功率等;其次是优化LTE上行链路为RACH保留的资源,提升系统上行链路容量,即增加上行共享信道资源。
3 基于SON的RACH自优化架构
根据实现功能所处在基站或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操作、管理和维护)上,SON架构主要分为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其中,如果SON实现功能集中在OAM上,则是集中式架构;如果SON实现功能分布在各个基站上,则是分布式架构;如果SON实现功能既在OAM上也分布在各个基站上,则是混合式架构。
鉴于RACH自优化过程需要大量的相关性能统计数据和运算,为了降低基站系统的负荷及不影响基站性能,采用SON集中式架构来实现,如图2所示。集中式架构使RACH自优化功能集中在OAM上,而RACH自优化控制策略也由OAM导入;根据移动运营商的实际需求,一些人工干预的指令也是通过OAM导入;eNodeB负责收集和测量RACH性能参数,并接收OAM优化后的RACH参数。
基于SON的RACH自优化技术要求LTE系统支持自适应控制,并通过RACH的相关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性能指标)和性能参数来触发自优化构成。不同的RACH自优化控制策略,相关的KPI及关键性能参数也不同,但宗旨都是在提升LTE RACH性能的基础上提高4G系统的容量。
影响LTE RACH自优化因素很多,即使相同的扇区在不同的时间段差异也很大,因此自优化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过程,这就需要采集大量的性能数据作为下一步优化的基础。基于大量性能数据分析和处理,输出RACH优化性能参数将作为下一轮自优化的基础和前提。总之,LTE RACH自优化实际是周而复始的过程。
4 LTE RACH自优化的处理方法
SON的自优化功能实现主要是通过KPI或性能统计参数来触发,如果每个LTE扇区的.RACH性能不满足其KPI指标要求,则可以进一步触发RACH的优化和校正。
RACH配置优化包括如下:
(1)RACH的资源单元分配优化。
(2)RACH前导拆分,涉及在专用、组A和组B之间。
(3)RACH的backoff参数值优化;RACH发送功率控制优化。
LTE RACH的自优化要基于相关性能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
(1)UE统计和上报。为此UE需要支持RACH优化信息上报,并通过RACH参数与eNodeB进行交换,UE收到轮询信令后需上报的信息包括:在成功RACH完成前发送RACH前导的次数和竞争解决失败的次数。UE支持接入试探次数上报,这与LTE之前的移动系统性能统计差别明显,而之前的系统很难统计到这方面数据,更多需要人工路测或经验值,因此LTE RACH自优化机制简化了RACH参数配置过程并降低了运维成本。
(2)eNodeB测量。将在单位时间间隔内每个扇区接收到RACH的前导数量作为覆盖区内的话务量统计,判断接入碰撞的可能性。
对于RACH的自优化过程,实际是RACH自优化功能对UE统计和上报的RACH数据以及对eNodeB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与估算,并通过优化策略判断是否自动触发RACH优化的过程。
图3为基于集中式SON架构的RACH自优化性能参数的闭环处理过程,各个网元的功能是:UE根据eNodeB的轮询信令上报相关RACH前导的统计信息;eNodeB收集UE上报的测量收据、测量收到的RACH前导数量;OAM中的性能管理功能是收集、存储和处理来自eNodeB的性能统计数据,根据RACH自优化控制策略,通过运算和数据挖掘,输出RACH自优化控制参数,并输出到OAM中的配置管理;配置管理负责将RACH自优化控制参数输出到eNodeB,最后完成了闭环RACH自优化过程,LTE基站系统在优化后的RACH参数下运行,提升网络系统性能。LTE RACH的自优化构成实际是RACH性能数据采集、统计、传输、存储、分析处理和重配置的周而复始过程。
图4是在同一个扇区中的测试数据对比,该扇区的显著特征是一天中在某些时间段用户较多、在某些时间段用户很少,接入成功率呈“凹”形。其中,未优化的接入成功率变化幅度范围很大,当接入用户数量很多时,接入成功率降低,而当接入用户数量很少时,接入成功率很高;基于SON自优化后的接入成功率变化幅度平稳,无论是用户多还是用户少,都不会大起大落,保证了较高的接入成功率。
5 结束语
基于SON的LTE RACH优化目的是降低接入碰撞并提高系统容量,而影响RACH性能提升的因素很多,涉及覆盖的人口密度、呼叫和切换成功率等;RACH自优化可通过基于SON的集中式架构或分布式架构实现,但触发RACH的自优化需要分别根据UE和eNodeB的大量相关RACH测量数据,并上报进行统计和挖掘,输出RACH性能控制参数实现自动RACH优化自动控制。总之,基于SON的LTE RACH优化是基于测量数据并在无人工干预的场景下自动完成,可在提升LTE网络性能的同时降低OPEX。
参考文献:
[1] 3GPP TS 36.211. E-UTRA;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S]. 2009.
[2] 3GPP TS 36.300. E-UTRA and 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 Stage 2[S]. 2009.
[3] 谢大雄,朱晓光,江华. 移动宽带技术——LTE[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4] NGMN Alliance. NGMN Recommendation on SON and O&M Requirements[S]. 2008.
[5] 朱晓光. 基于自组织网络的基站自优化节能技术研究[J]. 移动通信, 2013(18): 93-96.
[6] 廖俊锋,朱晓光,周文端. 基于TCP的微波回程链路自适应优化技术研究[J]. 移动通信, 2014(14): 32-36.
[7] 朱晓光. LTE基站系统的自动软件加载技术研究[J]. 电信科学, 2013(7): 131-135.
[8] 任倩男,胡楠. TD-LTE随机接入过程与网络优化[A]. Proceedings of 2011 Asia-Pacific Youth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2011APYCC) Vol.1[C]. 2011.
[9] 金红军. 宽带战术通信系统架构设计与实现[J]. 通信技术, 2014(9): 1021-1026.
[10] 朱晓光,江华. LTE基站系统的PCI自配置技术研究[J]. 电信科学, 2014(7): 130-134.
【基于自组织网络的LTE RACH优化技术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3.网络优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