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该注重工程设计、建设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应从大局出发,从长远考虑,高质量推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1 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从东北吉林乡镇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近年来玉米价格的低落,农民通过“旱地改水田”农田水利项目,稳定了大田的经济收入。而水田需水量大,所以,就要做好农田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协调发展。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要通过合理规划,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只有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全局,并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策略,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
环境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一味地注重生产需求,而忽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长此以往,将会破坏到生态系统,尤其对作为生命之源的水资源来讲,其本身的自我净化也需要新鲜水资源的引入,因此,人们如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注意自身的承载能力,最终将导致该地域的水资源遭到破坏,进而带来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后果。
2 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前,预先调查并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吉林的平原地多为旱田。近年来,农田中玉米作物采用滴灌方式进行灌溉并不实用。目前,节水增粮行动工程的地下滴灌管网系统,多处于闲置状态。调查表明,管灌方式是更为合理的灌溉方式,既可减少水源蒸发,又能提升灌溉效率。因此,合理的灌溉方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今,许多区域面临地下水位下降的局面。农田都在打百十米的深水井,如此带来的是水资源的污染、浪费及无序利用,继续下去将带来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所以,农田水利工程的科学规划迫在眉睫。通过科学规划农田水利工程,合理控制深水井数量、方位,对生态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开展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在开发新技术,进行节水灌溉方面,要注意把握好“度”。要注意保护土壤结构与状态,避免出现过度开发和过度建设,避免出现土地盐碱化的现象。经济发展要照顾到生态发展,两者应该协调,注重相互配合,只有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才能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 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其中,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针对农田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协调发展问题,农民更多关心的是收益。因此,就需要政府效果部门进行良性导向,促其协调发展。同时,要使农民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转变传统思维。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规划的不合理,影响着当地农田的灌溉效果和效率。开展农田水利工程要注重运用系统性工程思维,从全局出发,不漏细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的'不同排水灌溉方式,所产生的灌溉效率和效果是有很大区别的。
因此,要针对排水灌溉工程进行重点的科学规划,并建立专业的人才梯队,提升工程建设水平,改进灌溉工程技术和建设效率,推广节水农田水利设施,珍惜宝贵的水资源并合理、高效地利用。要深入开展增强排水灌溉工程与当地生态环境协调性的科学研究,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4 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的范围和影响力都非常大,必须引起重视。该文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抛砖引玉,推进同行和相关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提升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平。
【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