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挑战广义相对论及牛顿引力》提到的引力模型能够成立,就会得到万有引力常数G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
G值大小应受一下几个方面影响
推论1在空间中,这种特殊实体的密度(这种密度在宇宙较小尺度上是均匀的,而在大尺度上是不均匀的,宇宙不同区域可以有不同密度)。
推论2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在足够小尺度上的排布,(可将这种尺度称为λ尺度)
还必须说明的是G值与物质密度在某个范围成一定比例,当物质密度极大时就会引起G值发生变化(例如黑洞)其中,第一个推论很容易推得。
在这个模型中,原本单一的引力被定义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即两个物体分别受到一组大小不等的推力,毫无疑问,A到B的距离等于B到A的距离,而所谓“引力”则是这两组推力之差的效果合成。
针对推论2可以这样解释:建立系统1和2
(AB之间连线CD之间连线与两系统重心位置连线互相垂直)
A与B,C与D之间的距离在λ尺度内,两系统距离为K(K远大于λ值)
设当系统1、2各只包含一个基本粒子在K距离上的引力大小为F,毫无疑问,当上述系统各包含两个粒子时,引力应变成2F。
根据推论2,G值与组成物质基本粒子在足够小尺度上的排布密切相关
(A、B之间连线,C、D之间连线与两重心位置连线相重合,在这种情况下,1、2系统之间引力不再是2F,而变成F)
继续对上述模型进行推广
系统1和系统2各由N个粒子组成,H为与系统1和系统2重心位置的连线相垂直的平面。
把系统1和系统2中的粒子沿与两系统重心连线平行的方向投影到H平面上,可以在H上得到2N个点,但也许这2N个点中存在点与点重合的现象,所以在平面H上只能看到少于2N个的点,当点重合现象越严重,G值变小越明显,必须指出的是,同一系统中两个在平面H上投影重合点之间距离必须在λ尺度内,上述推论才能成立。
如果上述式子成立,为什么我们难以测量G值变化?回答是,看似实实在在的物质实际上是十分“空旷”,能满足上述条件的点的个数少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物理学界1986年在真空自由落体试验时得到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从相同高度同时下落时羽毛竟然比铁球先着地,于是有人做出了如下结论“正在下落的物体不仅受到重力的作用,还有一个较小的与重力相反的`排斥力`的存在,这种力被称为超负载力或反引力,但如果承认G值是变化的,就无须引入超负载力,因为羽毛与铁球的材料不同,在λ尺度上,基本粒子的排布也不同,应当存在一个极其微小的差别
而G=mgH=1/2at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羽毛可以先落地。
在大密度物体中任意两个基本粒子间距离都有可能达到λ尺度,则G值可能逐渐减小。
通过一些途径可以改变某些物体在λ尺度的结构,如磁场、温度、则可改变G值,换言之,物体所受重力可以减小,但不可能减小到0。
当改变温度或放入磁场时,物质质量并未改变,而在λ尺度上排布发生改变导致所受重力发生变化,可以得出,温度升高,物体重量会变轻,温度降低,物体会变重,永磁体相吸重量变重,永磁体相斥重量变轻.还必须指出的是,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消除了牛顿理论与伽利略理论在引力方面产生的逻辑矛盾。
引力作用的距离也不是无穷大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距离应该很庞大,但对于整个宇宙尺度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而且,在这个模型的框架下,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之间不存在区别。
【引力与实验分析的论文】相关文章:
3.科技小论文实验
4.生物实验小论文
7.实验型论文的特点
8.科学实验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