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水平的论文

时间:2021-08-3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如是说。只有学生好学、乐学,才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目前,我们不少老师的教法僵化,使学生学习起来索然无味,再加上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在教法上下功夫。

  一、从教法上着手,激发学习热情

  1.“读”字当头,激发兴趣。

  读,学习文言文第一大法。初中生初识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将文言文视作是“天书”,深奥难懂,使他们望而生畏。因此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多多,可以有集体读、分组读、个人读、诵读、默读等,但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与现代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如《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一句中“汤汤”()不读“tāng tāng”而读“shāng shāng”,《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应读“fú”(“夫”在这里句首作发语词用),这样的例子在文言文中举不胜举。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老师的范读更显必要,通过范读,能让学生把握好音节停顿,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时可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进行默读,读懂后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这样教师既可以验收和评价读的效果,又可以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课文读多了,读熟了,就能理解大意。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古文教学融入现代意识。

  不少学生认为文言文难懂、难学。无疑,文言文的确比我们常用的现代汉语难懂些,但它的许多有生命力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仍被我们所熟知,所运用。因此,如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现代意识,在讲解中适时予以点拨,学生必然感兴趣,难以忘记。例如我们现在常用到的成语,学生可能不知它是怎样来的,它本来的意思是怎样。其实,成语大多源于古汉语中,它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或历史知识,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其古今意义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作对比分析,这样学生的兴趣何愁不来?分析古今异义现象,可举《出师表》中“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涕”,现在“涕”的意思为鼻涕,如放在原词中就令人费解甚至闹笑话了,其实这里用的是古义——“眼泪”.这样学生平时常用的词语经教师略一点拨,学生自然就会感到新鲜,有兴趣,自然也会有学习热情。

  3.不拘一格,灵活教学。

  单一的教法既僵化了教师的思想,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很容易造成教学上的“死气沉沉”,教师应根据教材上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法:教《出师表》,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诸葛亮“忠先帝,报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感人精神。上《陌上桑》可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再现罗敷的美好形象,体味文章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教《愚公移山》可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愚公该移山还是搬家”的辩论中明白课文深刻的寓意。这样,教师不拘一格,灵活教学,学生也会随之而“活”起来的。

  二、培养自学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言文虽较现代文难懂些,但现行教材所节选的内容通常是比较浅显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学生的潜能是无可限量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与能力,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

  授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制定教学目标,凡能让学生通过运用工具书,自看课文注释或相互讨论解决的,就一概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能对所学内容作出较恰当的理解时,教师应充分肯定,使学生尝到自学的甜头,从而提高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培养参与勇气,鼓励学生质疑

  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种种差异,在文言文学习中,中学生往往产生畏难情绪,课堂上个个敛声屏气,害怕老师提问,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文言文的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更谈不上阅读水平的提高了。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勇气,鼓励学生质疑。

  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摒弃教学中串讲到底的传统做法,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如在上《陌上桑》一课中对使君这一形象的分析时,有的`学生把他作为罗敷形象的对立面,认为其荒淫无耻、品行恶劣,揭露了汉代官吏的荒淫本相,有的认为《陌上桑》作者的创作本意是在塑造罗敷“美”的形象,并不在谴责使君,“使君”是罗敷形象的有力陪衬,其品行无可厚非。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只要言之有理,甚至是能自圆其说,我们都不要妄加否定,而要在精神上加以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得到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四、培养迁移能力,提高运用能力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古文化知识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方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灵活分析、推断语言现象,才能最终受益。

  1.积累知识,学以致用。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学而不用,那是死学,谈不上能力,而知识的运用又必须建立在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积水成渊,蛟龙兴焉”,有目的,有计划的积累,不仅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知识,并使之系统化,而且能转化为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积累知识的方法常见而又简单实用的是做笔记,学生可以把所学的常见代词、文言通假字、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现象等知识通过分类、比较后将之整理到笔记本上,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人称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他(们)的”等,作指示代词用,译作“这样”、“这”、“这种”等;其次作助词用,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时无实在意义,起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如“已而之细柳军”(《细柳营》),这就需特别当心。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学会积累,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2.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文言文如果只是停留在对所学知识记忆基础上,那还称不上是一种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注意运用综合、比较、归类的方法,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结合具体语境,去推断新的语言现象,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会了新知识。如在《捕蛇者说》一文中,有两个句子都出现了“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意义词性各不同,前者是征收的意思,属动词,后者是赋税的意思,属名词。再联系复习旧知识,《岳相楼记》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赋”又是“写作”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久而久之,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定会提高,能力自会增强。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的有机统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改进教学,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从而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走出“死胡同”,踏上光明的大道。

【浅谈提高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水平的论文】相关文章:

1.提高初中生作文水平的尝试论文

2.课外文言文阅读最新选题

3.课外文言文阅读及试题及答案

4.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5.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

6.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7.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

8.课外的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