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语文能力是人必须的基本能力,是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从"自然人"过渡到"文化人"抑或到"美术人"的根基。语文教育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下面是关于语文教育的认识及当代的意义的论文,欢迎阅读!
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在所有国家都是中小学阶段必修的基础课程。初步认识语文,首先要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它是语文课程赖以存在的价值意义所在。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在中国要追溯到清朝末期。1904年,由张百熙、荣庆和张之洞拟就,经清政府颁发实施的《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文学科的确立和现代语文教育的开始。
从早期的规定来看,语文课程除了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外,均包含育人的功能。最开始称之为"国语"或"国文",旨在培养合格国民,国文教育蕴含了对人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性。后来反"国文"改称"语文",一方面,更加注重语言文字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却在无形中淡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语文教育从国民教育偏向语言文字教育,这是从人的教育转向知识的传承。这种认识的偏差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争才算告一段落。现在,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特征,已经基本取得共识。
1.语文教育的再认识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语言和文字的诞生为人类文明的演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语言和文字为人类文明的传播提供了媒介。语言的出现,消除了人类交流上的空间问题,而文字的发明则突破了人类交流活动的时间限制。人使用语言和文字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因此,语文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让人学会运用语言和书写文字,这也成为语文教育最基础的作用。人只有使用语言和文字,才能将自己的周边生活和心灵活动让他获知、感悟,进而达到身体言语和精神情绪上的"共鸣"。人在庞大的语言系统中,述说自己同自然、社会以及个人的关系,同他们进行交流,传达自己的认识和思想,语言是人存在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说,"不学语言(特别是母语)就不能成为人"。
2.利用电脑制作教学课件,激发综合思维兴趣
电脑具有灵活性、随意性和迁移性等特点。这在巩固文言文知识,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激发再造想象和综合归纳思维的兴趣方面比起其他教学手段更为理想。我们知道,通过翻译文言文语句再现画面,这只是第一步。如何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方法有二:一是变虚为实。有些文言文,只是描写了人物的外表,而对人物的内心刻画比较含蓄,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画面,配上音乐,引导学生写出其内心活动,将"虚"的内容进行合理补充,深入地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二是再造形象。即根据有关内容制作的软件,唤起学生的记忆表象,并根据作者的提示重新组合,从而在头脑中再现作者所描绘的形象,进而启发学生把浮现在脑海中的再造形象,用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
3.综合运用现代手段,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为了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更加直观的教学情境,首先可运用教学设备中的'投影仪器放映字词,帮助学生正音正字,辨析词义;也可以放映绘画、照片,让学生形象的感知教材,理解课文;还可以放映图标、标本等,帮助学生解决难点问题。
利用电脑对文言文基础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同样能激发学生综合思维的兴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等)、常见虚词、句式(判断、被动、省略、倒装等)、文学文化知识、修辞格等知识都是分散在每一篇课文中,零散没有规律。为了让学生对这些枯燥而又非掌握不可的知识轻松地烂熟于心,可以将高中语文课本所有的文言知识分门别类制成多个软件用于教学,并以此为示范,让学生动手整理、综合、归纳。
总之,语文教育是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作为祖国语言和文字的教育,语文教育与一般语言、文字教育一样地遵循着语言和文字学的规律,但是它又不能够等同于一般的语言、文字教育。在当代社会中,语文教育作为我国的母语教育,对于培养一批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有创造力、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的时代中,语文教育不仅给现代人才传授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为他们打下坚实而牢固的精神基础,进而能应对来自外界的各种挑战。语文教育培养了一批能安身立命的"自然人"、能独立思考的"文化人"和能自由发展的"美术人",从"自然人"到"文化人"再到"美术人"是语文教育的不断演变和发展,这也是笔者所说的人的人生"三层楼"。这三者的过渡是在语文教育中实现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个人在语文教育中会取得不断向前的动力。
【语文教育的认识及当代的意义的论文】相关文章:
1.当代设计论文
2.语文教育的论文
3.语文教育专家论文
4.语文教育研究论文
5.语文教育专业论文
7.审计的认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