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CDIO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时间:2021-08-31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工业设计专业必须能够敏捷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培养体系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本文提出了基于共生理论的CDIO工业设计教学模式,从市场需求驱动来构建课程组织与体系、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从实战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产学研协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本文研究对于工业设计专业体系的发展是一种有益探索,对学科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一、引言

  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必须快速调整自身步伐并做出敏捷反应[1]。为了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生产企业对工业设计专业越来越重视,由此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工业设计作为一门融合科学与艺术,集成工程技术、艺术美学、人机工程学、管理科学、市场学等多学科现代理论与技术的学科,为了提升办学质量,各地纷纷开展CDIO、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业设计教育逐步实施校、企结合,校内为主的教学模式,但是历经多年发展仍然尚不成熟,重点表现在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实际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之间的错配现象严重。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设计专业培养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这里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将需求与能力体系建设匹配分析融入到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使得整个课程体系结构具备敏捷特性,在现有的资源约束下通过培养体系的敏捷反映,使得毕业生质量能实现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最大满意度[2]。

  二、基于共生理论的工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及特征

  (一)基于共生理论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概述

  从学科渊源上,“共生”作为一个范畴,首先出现在生物领域。在生物学的共生关系中,指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通过这种关系,生物不仅能够快速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同时还能完善自身结构功能。而共生思想的真正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黑川纪章提出,也是黑川纪章建筑设计的理论核心。主要包括异质文化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等几个方面[3]。共生作为一种结合方式与关系,它能够反映物体间敏捷适应,相互作用的特殊关系。反映在工业设计实践教学上形成了一种共生的工业设计教育模式。如下图1所示:

  (二)基于共生理论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主要特征

  1.快速响应,企业需求与学生能力共生。企业的需求是整个共生体系的源泉、能力的建设是目标,它们相互关联,双方的变化能够快速感应并做出针对性调整。在艺术设计界,校园外的世界才是新思想和创造力的最首要的来源[4]。因此,从企业需求来驱动,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在学习的中了解社会的需求同时找准自身能力短板。通过聚合需求与能力匹配分析的结果进行解构,能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针对性提供指导。经过沉淀和积累后,输入必需的信息,分析评价得到专业重点建设方向等关键输出信息,实现一种企业需求、学生能力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共生转换。

  2.基于能力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与学科群建设的共生。学科群的建设是整个共生体系的基础。正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院长费凯傅爵士所说的:传统中所包含的原则是永恒的,但应该将其改变以适应21世纪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将是一种更高级的教育形态[5]。因此,欧洲的设计专业在20世纪后期更加注重专业间交集领域的共生发展。但当前国内工业设计领域的分类虽然参考西方的模式,但是没有更新与发展,仍旧停留在专业的纵向研究上,较少在横向上有跨专业的联合发展,这样就减弱了专业间的共性交集与创造实践的合作机会。因此,在企业需求与能力矩阵的双轮驱动下,工程实践与学科群建设则是要打破专业壁垒,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优势,整合不同专业领域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跨学科教学平台,扩展学生知识面。

  三、基于共生理论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建设关键举措

  (一)敏捷响应市场需求,客观评价自身能力,构建需求能力匹配矩阵

  1.通过案例调查、个体采访、问卷调查的方法,客观全面收集企业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各类需求信息。采访针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设计师,通过结构性语义分析,总结开发流程和相关资源。问卷调查针对工业设计专业高年级学生,通过大范围收集信息,了解工业设计过程中需要的相关能力。调研有关专业院校和过程文献。通过比较从外部获取可借鉴的典型知识和能力,形成了工业设计专业在本科阶段需要具备产品设计基础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艺术表现与审美能力、家具工程技术使用能力、手绘与手工制作能力、计算机工具使用能力、学习研究与沟通能力、市场洞察能力和设计管理能力等九大能力。

  2.以西部开展工业设计专业的9所高校为样本[6],采用抽样统计方法,对九大能力与外部需求进行匹配分析,重点对我校现有2013,2014,2015级的共计200多名学生能力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能力与需求的'概率分布。如下图2所示,可以客观了解到现有阶段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在哪些方面,从而针对性的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

  3.针对性的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建立闭环的滚动机制。通过上述分析后,在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案设计上,划分为专业基础、产品、家具、学科工程实践四个学科群,确定每个学科方向的关键课程并由教师完成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应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教材、课件制作与共享等方面的内容。如表1所示:

  同时,为了不断的循环提升整个课程质量,使得能够敏捷反映外部需求,我们建立了一套基于PDCA的课程设计(Plan)、课程建设(Do)、课程评估(Check)和课程改进(Action)的滚动机制[7],每学年进行一次教研室头脑风暴,同时通过网络评估收集企业、学生的反馈建议,对课程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修改。

  (二)积极拓展实践基地,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常态化模式

  世界上第一所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包豪斯学院就是强调学生在工程中动手工作[8],在包豪斯里,以车间为教学中心,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培养的学生也能真正的符合企业“胃口”。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简·拉普里也曾说过:“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创造性实践的培养,对创造性实践的培养就应该落实在个体以及他们各自所感兴趣的工作领域内。”因此,工程实践建设一是建立本专业之外的第二课堂,是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基地的建设应该让学生融入到社会的洪流中,只有在企业实际参与项目才能真实感受到能力差距,才有提升的动力。围绕尽量做到“一生”一企业、“一生”一岗位的目标,本校实践基地的建设依托四川省级特色专业、四川家具产业园、四川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卓越工程师实施计划等优势资源,多举措并行,逐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实践体系,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来,在学习的中了解社会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举措:

  一是深化课程内容改革,集中教研室智慧,与企业合作,编写工程实践教材;如家具企业生产实践教材就是典型例子,该教材取之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目前已经荣获校内优秀工程实践教材一等奖,正在申请省级教学成果奖。

  二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整合学习。将原先分散在各门课程的少学时实验,按照课程优化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交叉学科综合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成绩,完善了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是引人企业老师负责课程教学,同时建立校内任课教师进入企业实训的机制,目前校内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已到企业进行了实践学习,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这种企业、学校交叉课程体系实践型创新教学促使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沟通,使学生走出课堂,在设计的思维方式上起到创新和推广的作用,同时也满足企业需求逐步实现企业向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订单式”[9]培养,增加学生就业率。

  通过参与到公司实践基地的实际的工作中,学生爆发的创新思维获得了丰硕成果,完成了许多优秀的项目或作品。如:成都洛可可的儿童成长储物箱项目,成都浪尖负离子加湿器项目,深圳翰唐家居“梅”系列实木家具设计等。通过这些项目参与以推动以学生以中心的自主研学,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设计应用能力协调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高校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能否满足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是工业设计专业办学成败的关键。从共生的视野来看到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提升有利于发挥市场对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对进一步完善工业设计课程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和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科竞争力。本研究对于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性实践人才培养的整体发展是一种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共生理论的CDIO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探究论文】相关文章:

1.基于共生理论的学生社团向创业店铺转化机制论文

2.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校园空间建构论文

3.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论文

4.高职创新教学模式工业设计论文

5.CDIO教学模式下产品课程设计探析论文

6.基于云服务的工业设计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论文

7.基于全过程理论的建筑项目预算管理建议论文

8.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雇主品牌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