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音乐艺术教育就是以音乐为手段,以审美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音乐艺术教育对人身心健康的作用表现为以情感为主线,以审美为前提,以“润物无声”、“窝教于乐”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行为.音乐对人的物理作用, 声音本身是一种声波的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音乐则是具有一定频率、节奏和强度的声波振动,如果在传入人体以后,正好与机体内相应的振动频率和生理节奏相吻合,就能引起极大的反应,这种反应成为共鸣 (或共振)反应。它能大大擞发人体内所储存的潜能,使身体的某一部分由稳定的静止状态变为动态。音乐对人的心理作用,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情感。
音乐对人的情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音乐可在心理和生理上形成独有的认知和感觉.当人们在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时,人这个审美主体会被音乐外在的构成形式与内在的情感愈组所吸引和展撼,并随即产生出特有的、异样的`、积极而丰富的情感心理活动.如欣赏作曲家冼星海所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伴随着那急风暴雨、巨浪滔天、惊心动魄的音乐声响.人们一方面会为之而兴奋抖擞、而热血沸腾:另一方面还会感觉到精神境界也变得高尚起来。
2音乐与情绪的关系
音乐之所以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原因在于乐音的运动形态正好与人的感情运动形态在逻辑结构上相似:(1)它们都是一种可以流动与休止的时间性运动过程;(2)它们均可表现力度的增强与减弱、节奏的加速与抑制、以及极度兴奋和平缓等运动逻辑.一般来说,人的快乐情感总是与明朗、跳跃、向上、快速的乐音音型相对应。例如,李焕之的《春节序曲》,乐曲象征着节日的来临紧接着由木管与弦乐演奏出快速、活跃和流畅的旋律,则描绘出青年人尽情欢乐的场面.相反,悲哀的情感则往往与舒缓的节奏、较慢的速度、小调以及下行的音调相对应.当这种微妙的乐音进入心灵的深处,并与人的情思相交汇,便会对人的心理气质产生深刻影响. 质全面的新世纪创新型人才。
而音乐本身从创作到表演、欣赏的过程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音乐在培养人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首先,音乐信息具有模糊性的特征,音乐的序列编成没有严格的顺序规则,没有明确的信息界限。并且,音乐的声音与自然界的声音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音乐所体现出类似于自然的声音必须依靠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活动,才能感受和理解它的含义.其次,音乐的表演者对音乐必须进行再创造,不同的人展现不同的音乐时,给人感觉总会有不同之处,即使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展示相同的音乐也会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最后,欣赏者在欣赏音乐时,在重现音乐形象时会多少带些主观再造的成分,不同的人,因为文化素质、生活阅历、性别、年龄、音乐知识水平、民族、居住区域不同,在接受音乐时会存在差异性。所以说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都是不能离开创造的. 音乐能够培养人的感知、想象、直觉与思维能力.音乐艺术,不管是演唱、演奏还是欣赏,都要求人们精神专注,而且会引起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心理反应,音乐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音色的可感性,内容的情感性、随惫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维相象能力。
3结语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通过对作品进行欣赏或分析,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协作心理.众所周知,音乐艺术以沟通交流为方式,起着聚合作用,推动人际关系趋向和谐.如苏格兰民歌《过去的好时光》就是社会交往的一个范例.这首歌广泛流传后,已经成为人民进行箱神交流与思想沟通的典范了.在大学毕业晚会上,与朋友辞别之时,这个旋律总能引出人们的滚滚泪花.在这些场合下进行交流,音乐起到了推波助泪的作用,音乐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增强了人们的协同意识.而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洽的国家,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音乐,各民族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各民族音乐其本身就可以加强团结与交流.
音乐教育本身不但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而且能促进心理平衡,使人自身的情绪情感得以调节及控制.当人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乐曲的节奏变换、速度变换、情绪变化等,足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使感情澎湃的内心慢慢平和,紧张的心情得以放松,伤感得以抚慰,喜悦得以抒发,从而保证了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原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影响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主要地位”是不无道理的.有人曾经统计过,音乐家的犯罪率是最低的,这和音乐艺术本身对于心灵的按摩很有关系.因此,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或在音乐实践过程中,培养人的柔韧心理是非常有效的。
【音乐对心理影响的探讨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