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语感教学精简版

时间:2021-08-31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语感教学。”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两位语文界老前辈的话,不但为语感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认定了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其实质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纵观近些年的高考试题,除了少数语文基础知识(语音、文字等)、文学常识考题外,其余基本上属于对学生语感能力的考查。因此,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活动,应该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服务。

  以前,我们总是认为,用高考的指挥棒来指挥语文教学,就是学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纯知识性的东西,因而把一篇篇文情并茂的活生生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变成一二三四ABCD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题目,课堂变成了以解题为主的模式训练。让学生重复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机械劳动,而忽视对学生语文素质和领悟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厌学语文和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那么,怎样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或者说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呢?我的体会有三:

  一是表情诵读。这里之诵读,绝不等同于为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序。这种读,正如叶老所说,应该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语调上应该抑扬顿挫,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所谓“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读到传神发兴的地步。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读书提出如下章法:第一遍观其大略,谓之粗读,读后要动笔列出提纲;第二遍对照注释细嚼慢咽,谓之细读,读后要提出疑难;第三遍据其要点,居高临下,谓之深读,读后要释疑解难,言之成理;第四遍吸取精髓,举一反三,谓之精读,读后要有所发现,联想翩翩。当然,这里的一遍并不等于一次,有时是两次或多次。同时,强调手脑并用,用心发现。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是借助语义的形象化和语音的语气化来传递的。因此,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再现作者的语调和语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愫和作品的意境。如读《扬州慢》中的“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不但语调要低沉,而且情绪要凄婉,于字里行间去体味那种“悲怆美”。而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则应强调高昂激越,声音铿锵有力,表现出“雄浑豪爽”之美。这样的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是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的语感实践,绝不可等闲视之,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感教学》。书本中有些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东西,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最高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全靠读书人的参悟,非强拉所能至也。因此表情朗读得好,不但表现出自己的语感能力强,而且会使听众产生同样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师,在注重学生训练学生表情朗读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还要充分利用课文朗读磁带,发挥电化教学的作用。有些课文学生一听就明,一读就懂,教学任务完全可以提通过朗读训练来完成。学生的语感能力强了,就是对语文的理解能力长进了,考试时解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二是想象创意。这个环节必须建立在第一个环节之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语言文字有了直觉思维,形成了表层意义上的语感,但这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让他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想象而创造意境,形成感性和理性相通融的悟性,从而进入认知的境界。这个过程要求老师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恰到好处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引导,使学生扑捉住语言文字中的全部信息,起到洞幽发微的作用。叶老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必须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构成的画面: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寂静的境界啊!这样的想象,其实是叶老为我们提供的一个极好的教学范例。

  我曾经看一位名老教师教《行路难》的教学录象,在完成学生反复表情诵读后,他的讲课就是启发学生想象:由路途的崎岖险阻,想到一位与朝廷格格不入的醉醺醺的诗仙,一副傲岸不俗而又放荡不羁的形骸,却又在现实面前碰得鼻青脸肿……人生之路的险恶,与旅途的艰难互为表里。同时,他还征引李白四首有关的诗歌适时穿插阐发,使学生的想象更为丰满。有了这样一番意境,学生要理解《行路难》的语言文字及内涵,还会难吗?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此也深有体会。如教《琵琶行》时,白居易江心聆听琵琶曲的一段,是运用诗歌描写音乐的名段,极其精彩。其用词的传神,比喻的贴切,意境的高妙,简直非言辞所能表达也。为了启发学生的想象,我先让他们欣赏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和《十面埋伏》,具体感受音乐形象。然后重温《明湖居听书》一文中对白妞表演的描写,与本诗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互相照应,使学生产生领悟能力,他们的想象就丰富了。

  当然,这种想象创意,并不局限于散文和诗歌的教学,议论文乃至说明文都有这个要求。譬喻读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拿来主义》等等文章,不进入作者特定的境界,没有形象思维,是无法读懂读好的。吕叔湘先生说:“可以通过语感判断感情,判断语意,有助于深入理解思想内容。”此话信然。

  三是联想生发。读书要有所得,并且要学以致用,联想生发是很重要的。这是一项较高层次的语感训练,要求学生扑捉字里行间的隐含信息,加以延伸,产生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此物到彼物、由现在到将来的构想。能由一个形象联系到另一个形象,由一个形象创造出另一个形象。变他人的语感为自己的语感,

【论文:语感教学精简版】相关文章:

1.语文语感教学的教学论文

2.语感语文教学论文

3.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论文

4.语文语感研究新思路论文

5.语感成就高分的优秀论文

6.培养语感的论文

7.浅谈语感教学的语文论文

8.应用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语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