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地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八。
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穿插提问、讨论、模拟、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动口、动手、动脑,促进和提高学习效率。寓教于乐、寓教于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一、开放性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精神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民主的教学观,把学生看作与教师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其有自由表现的机会。所以,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种途径比较行之有效。
1.重视对学生的感情投入。课堂上,教师态度要和蔼,不能以命令式的口气和"严师"的面孔出现,拒学生于千里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扬民主,不搞一言堂。如在讲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案例,自编自演小品。一石激起干层浪,学生热情踊跃参加,表演的淋漓尽致。课下,尽量多和学生接触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使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可信。
2.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的三课课文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举办模拟法庭活动,从案例的选择、到了解诉讼过程,再到辩护词的撰写,最后的法庭审理全过程,都放手让学生去做。积极大胆地鼓励他们,并带领他们一起观看真实的法庭审理过程的视频,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使他们懂得了法庭的威严和法律的尊严,从而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且也很容易地学会了课本上介绍的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基本知识。
3.教师一定要克服规定死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而要善于启发、诱导,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灵感。教师对症下药的见解,可与学生的心灵相呼应,使学生沉浸于欢乐的情感中,从而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前提。良好的学习、爱好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人们积极去感知、想象和创造,从而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如果学生对某学科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兴趣就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厌倦的感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激趣方法。如针对7年级主要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讲故事、幽默笑话、创设情境等方式,提高课堂趣味性。如在设计7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九课中的《挫而不折积极进取》的导入时,我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天使、蝴蝶、小狗中一一做出选择("天使"代表盲目硬拼的失败者;"蝴蝶"代表积极进取的胜利者;"小狗"代表一蹶不振的懦夫),选择之后与结果对照引发学生心理与情境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新课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为使导课更加完整,我进一步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战胜挫折?(战胜挫折的方式、方法),以做到目标、任务明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他能及时解决教材中部分内容落后于生活的不足,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富有时代气息。针对8年级、9年级《思想品德》的特点,我充分发动学生的实践能动性。在讲8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时,我采用尝试教学法,把课堂就设在学校前边的小河边,徐徐的微风、碧绿轻垂的杨柳与泛红的、散发刺鼻臭味、河面漂着、河边堆积着生活垃圾的河水极不相称。看完后我让学生组成调查小组,利用双休日走访河两岸群众,了解小何被污染的原因、状况,并且他们还带回了样本和照片。由于这是他们亲手获得的材料,所以这节课上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有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中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具有思考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去开阔学生的思维,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问题,确定重点难点,梳理知识点;课堂中巧妙、不失时机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从多角度、多侧面积极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摆出后,学生共同讨论。在交流中拓宽了视野,启迪了思维。对学生中提出的一些异议,甚至是一些错误的观点或者"异想天开",教师要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允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独出心裁,要及时给予疏导、释疑、点拨,使学生对知识深化、系统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
总之,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拓宽学生发展的空间。只要教师认真去做、挖掘教材的内涵,转变观念,用辩证法和新课改理念去处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就一定能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