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讲好故事论文

时间:2021-08-31

  讲故事可以丰富和存储语言材料,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力和理解力,直接提升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注意力、记忆力和当众言说的自信心,对于书面表达也有间接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写作的入门。因此,让学生学会讲故事,经常讲故事,善于讲故事,对于学生学好语文功德无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应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讲好故事。

  一、把握讲故事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讲好故事,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教师必须弄清并逐步让学生明了讲故事与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的区别,尤其是与有感情背诵的区别,这样指导时才会有的放矢,充分到位。现在讲故事并未大量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只在一些学校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时有所见,但往往看不出其与有感情背诵的区别,不少教师也不明就里。以其昏昏,自然难使人昭昭,不利于学生讲故事能力的提高。

  讲故事、有感情朗读和有感情背诵,皆为口耳相授的活动,都要借助发音器官将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都要运用各种声音技巧,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还原作品形象,传达作者情意。这是三者的共同点。其中区别也显见。我们大都见识过这样的事实: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孩子有反复听上多遍的热情,甚至百听不厌,却难有连续多遍地听一个人朗读或背诵的劲头。讲故事不能看稿,这让它直观地区别于有感情朗读,但二者区别远不限于此,否则讲故事就等同于有感情背诵。二者还有以下区别:

  其一,忠于原文程度不同。有感情朗读和背诵都要求完全忠于原文,必须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一字不差;而讲故事,有些是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具有原创性,甚至没有现成脚本而现编现讲。就小学生讲故事而言,现编现讲少见,一般是讲述课内外他人写就的故事,但那些故事大多不可以原封不动地拿来,多数需要讲述者改编或二度创作,完全不必追求也不应该追求与原文分毫不差,经过改编的故事更适合孩子,更能抓住小听众。

  其二,语体特点不同。因为完全忠于原文,朗读或背诵的语体特点为原文所决定。但凡为文,都可以用来朗读或背诵,故朗读或背诵的语体多样,特点各异。可以用来讲故事的文章,则必须是叙事性文体,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多用叙述表达方式等。因讲故事时有声语言诉诸听觉,转瞬即逝,在改编过程中追求语言的口语化。如“可是,她俩的学习成绩,却迥然不同”,“一时无言以对,两双怒眼瞪着孩子”,最好改为“可是,她俩的学习成绩,却大不相同”,“一时说不出话来,两双眼睁得大大的,喷出四团火,看着各自的孩子”等。

  其三,交流方式不同。有感情朗读或有感情背诵着眼点在于用声音再造作品,朗读者或背诵者更在意自己对作品本身的感受和再现,而不特别在意听众的反应,所以更多时候是一种单向交流。讲故事一般在特定现场进行,是与听众的双向交流,要随时关注听众的反应,并据此对自己的“讲”做出决策,或依照既定策略进行,或适当调整,或改弦更张。

  二、夯实讲故事的基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详细复述课文,有助于夯实讲故事能力的基础。复述课文是在学生充分熟读课文、熟悉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或者课文的词句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复述课文主要有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类型。其中,详细复述是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语言对课文进行具体详尽的叙述,不仅要熟悉所有情节,还要对课文的行文思路和细节了然于胸,重点词句也要一一牢记,与讲故事的基础步骤要求、要领相似。

  平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详细复述的训练,其法完全可以迁移运用于讲故事。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其特点是情节完整,有头有尾,文字浅显,不用教师讲解学生也容易感悟或理解。这样的课文,完全可以采用详细复述或讲故事的方式学习,求得在思想内容上整体把握和在语言文字上有效积累。《夸父追日》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单元的第四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文体特点决定,本单元古诗以外的课文都文字浅显,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特别适合进行讲故事或详细复述的训练。在教学《夸父追日》前,可以结合前一篇课文《女娲补天》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讲述故事的要领。教学本文时,可以这样安排流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方法

  (一)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充满神奇色彩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同学们还练讲了这个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讲《夸父追日》,这也是个神话故事,希望同学们能讲好它,回家以后,还要把它讲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其他小朋友听。那么,应该怎样讲好这个故事呢?谁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讲《女娲补天》的?

  (二)回顾后出示

  1.根据课文内容写提纲。

  2.在提纲的各个部分,把体现这部分主要内容的重要词语有顺序地排列出来。

  3.将这些词语进行扩充,把课文的内容串联起来。

  二、独立学文,理清文脉

  1.读一遍课文,自学新词。

  2.再读课文,拟写提纲,摘抄重要词语并有序排列。

  3.组织交流评价后,呈现

  (1)夸父希望太阳固定在天上:升起、落下、漫长的黑夜、追赶、抓住、固定、永远。

  (2)夸父追赶太阳:拿着、提起、迈开、奔跑、追到、又红又亮的火球、举起手臂。

  (3)夸父口渴喝水:喉咙冒烟、俯身喝水、喝干、没有止住口渴。

  (4)夸父倒下长眠:向北方跑、颓然倒下、把手杖向前一抛、长眠。

  (5)夸父化为大山,让人奋勇前行:阳光普照、大山、桃林、桃子解渴、奋勇前行。

  三、独立与合作,尝试演练

  1.根据提纲和重要词语,自己试着把内容串联起来。

  2.同桌之间,或者自己寻找伙伴,轮流试讲。听的同学要注意讲的同学是不是把故事讲完整了。

  四、全班试讲,组织评价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把《夸父追日》讲给家人或其他小朋友听。

  2.课外搜集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教学本课,只是让学生完成讲故事的基础步骤,其实就是详细复述课文。经常这样训练,对提升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学会讲故事的技巧

  要讲好故事,还必须掌握讲故事的特殊技巧,即在完成基础步骤后,运用这些技巧,逼真地还原故事情节和形象,让故事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这是锦上添花的'步骤。据研究,在听故事过程中,听众从讲述者的面部表情、姿势、手势、眼睛的运动、语气等因素中将获得更多信息。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停顿等,就是讲故事的特殊技巧。

  手势。人们听到的故事实际上不止来自听觉,而是听觉、视觉的综合。手势具有微妙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手势,可以强化信息,增添故事意义的含量。

  手势可以创造出清晰而鲜活的影像,从而丰富语言文字未直接显示的内容。讲故事时,让学生恰当运用手势,可以提高故事的表现力和讲述者的表达力,让故事具有更吸引人的力量。

  表情。在特定语境中,讲述者的面部表情具有某些有声语言的替代功能,是超越有声语言和文化障碍的表达工具。比如,“他跳过了横杆,我真为他感到高兴”。讲述者只要面露笑意说或者笑着大喊:

  “跳过了!”其中蕴含的高兴和激动之情就会表露无遗。换言之,面部表情和语气就代替了“我真为他高兴”等语句。讲故事时,让学生学会运用面部表情,可以传达出更丰富的信息,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声响。充分利用声响,可以营造逼真的情境,让故事绘声绘色。下面是一个故事的片段:

  猕猴妈妈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够把森林中所有动物的本事都学会,争取在动物技能大赛中获得所有比赛项目的冠军。吱,这是谁在唱歌呀,歌声真好听。猕猴妈妈循着歌声找到了黄莺,黄莺老师刚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猕猴妈妈赶紧请黄莺老师来教猕猴宝宝唱歌,猕猴宝宝尖着嗓子唱呀唱,可总是不那么动听。

  在“歌声真好听”前面可加入“咿咿呀呀”等,在“可总是不那么动听”前面可加入“呜呜啊啊”,并把“可”删去。“咿咿呀呀”与“呜呜啊啊”这些拟声词在音响的悦耳度上形成对比,直观显示“好听”和“不好听”,增强故事的生动性。

  停顿。西蒙斯在《讲故事》中说:“沉默对于故事的感情方面的内容来说,它的作用就像是一个放大器。如果你谈论在麦当劳排队等候的情景,把你的双手放在你的臀部的一刹那,你传达出的愤怒的声音几乎可以达到10分贝。如果你站在那里,在整整两秒钟里保持着沉默,你可以把愤怒的程度扩大到70分贝或者80分贝。”[1]让学生学会根据故事的情境和内容,恰到好处地停顿,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清楚地把握讲故事的特点,夯实讲故事的基础,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技巧,学生的讲故事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也必能为提升语文素养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美]西蒙斯着,仇朝兵译.讲故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讲好故事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怎样讲好文言文

2.好记者讲好故事2017

3.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论文

4.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论文

5.探析在德育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论文

6.如何与幼儿讲好故事

7.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讲好试卷讲评课论文

8.如何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