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努力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时间:2021-08-31

  【论文摘要】现代大学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摸式满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重视不够。因此创新教育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高校在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育体系的研究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教育的重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校;创新;实践教育

  在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高校也在对传统的大学教学思想和方式进行反思,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教育理论和改革举措,其中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成为许多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1. 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

  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的其他素质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整性发展。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1 严谨的科学态度。表现在能够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事物,实事求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勇于和善于克服创新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困难和压力,这一点也是大学教育的科学性特征。

  1.2 高深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相互结合。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以充分的知识准备作为支撑和基础,并及时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没有知识的支持,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同时由于知识的所有分支都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大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掌握人文科学知识,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创新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1.3 创新人才要具有合作精神,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强烈的个人责任感。创新过程虽然是一个个人探究、充分展现自我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与他人合作的过程,如果在专业探求中孤芳自赏、侍才自傲,缺乏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就会妨碍创新目标的实现。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未来教育和人才成长的重要支柱。因此大学的任务是在智力领域提供各种工具和可能性,引导学生达到科学的前沿的同时,培养发挥学习者的个性和能力,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使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成为一个现代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人。把创新作为人生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创新人才必须把创新活动同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正确的大的评价标准,自觉运用道德评价标准规范自己的创新行为,使创新成果为人类造福,为社会发展服务。

  2. 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社会的不断发展必然依赖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知识体系的日趋分化既是人类认识世界必须采取的认知方式,也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专业化教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作为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只有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掌握某种特定的谋生技能才能立足社会。因此,无论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来看,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这种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特定时期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但在科技飞速发展、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如果只给予大学生将来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就必然忽视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不足以使学生具有在职业生涯中所应具备的以批判精神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素质与能力,无法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大学教育仅仅具有专业教育的特征是不够的,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将会导致学生的片面的发展。“因此,任何注重大学生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专业技能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都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教育。”[1]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其处理人生事物的能力,培育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能够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种广泛活动的自我扩展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可能力;能够准确、客观地知觉现实,并且能实事求是地接受现实,具有现实的知觉能力;能准确把握自己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并能调整其相互关系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力;具备着眼于未来,有长期的奋斗目标和工作计划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在“只有通才教育会导致肤浅,只有专业教育则导致狭隘和缺乏远见,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结合和整体化,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此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就会使通识教育和人格塑造日益萎缩,必然将制约创造性的发挥。

  3. 加强实践教育,努力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转变

  创新型人才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创新的关键还在于智力的高度发达和建立在高度发达智力基础上的创造力的高度发展,高度发展的创造力包括对事物敏锐预测和正确把握能力;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大学里一对永恒的矛盾,要解决以上矛盾的突破点是加强结合专业的实践教育,有效实施实践教育是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渠道。

  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泛指一切旨在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环节,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加强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在狠抓学生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提高的同时,把实践学习全面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以此作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的突破口。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首先,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切实建设好一支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

  其次,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建立并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实践教学工作的情况。教学实践应遵循的几项原则:①育人首位的原则。促进大学生的品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新形势下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协作和交往、体验和奉献,使处于“人格准备状态”中的学生们实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反观自照,形成了社会义务和责任,获得了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最终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有机地统一。②密切结合专业的原则。这是大学社会实践的重要原则,通过实践使大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社会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③讲求实效和双向受益的原则。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是实践教学得到社会认可、支持和欢迎的保证,只有坚持地方和学校(学生)双向受益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践出信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干,实践出人才。实践沟通了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成为其个体道德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使每个人在实现对自身的肯定,满足自己最深刻的道德要求,使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的同时,达到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的相互沟通与彼此肯定的关系。同时在实践中,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也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通过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教育的研究,重新审视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必须研究的课题。

【论努力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相关文章:

1.高校创新型PHP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2.创新从努力中来议论文

3.论努力作文

4.关于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推进高职教学改革论文

5.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论文

6.地方高校实务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论文

7.浅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8.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