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就业;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践意义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为就业指导丁作不应是临时性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需要创新模式,完善指导体系,形成系统化的运作形式,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就业指导是指由就业指导机构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提供就业信息,传授择业技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协调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做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开展就业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指导理论不尽成熟,指导机制没有形成系统配置。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毕业生成为就业主体,按市场需求自主地选择职业这一系列因素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从而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意义
加强就业指导有利于高校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道路。虽然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经有很多年了,真正受到重视的仍然是学历教育和应试教育,生涯发展和职业教育在整个中学过程中极少被提及。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前的系统完整的准备期,此时,适时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帮助他们发展适合自己的职业能力,把学习知识、发展素质、提高竞争力和建立职业价值观有效地结合起来,设计自己的生涯发展道路。
有利于高校学生顺利就业,增强就业竞争力。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个体自身的发展和价值实现,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自由择业的机会,也对他们的择业观和择业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适时的就业指导能帮助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来参与求职应聘活动,增强其适应就业形势的能力。为实现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有利于高校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自身的成才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择的职业。择业是人生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对未来道路的选择。高校就业指导通过其独特的内容、途径和形式,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得失,树立健全的职业观念,将自我发展同社会需要协调起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我国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就业指导工作的应急性
发展性职业指导理论指出,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心发展一样.可以分为几个连续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规划,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部分,往往从属于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的最后的一个环节,它仅仅体现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是毕业前的一个临时性措施,因此往往沦为应急性指导。
2.就业指导方式的局限性
生涯决策理论强调个体在生涯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和实践,了解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培养职业兴趣,提前为生涯发展探索合适的出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内容基本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执行、举办校园招聘会等,方式上局限于就业指导课、讲座和报告会。所传输的信息都是大众化的东西,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与个体特征脱离。
三、创新就业指导模式:建立波段推动式的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多数学生自主择业”的制度。所谓“自主择业”是指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资源进行配置,使毕业生成为就业主体.按市场需求自主地选择职业。就业模式的变化意味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构建合理的模式和体制.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能力,灵敏地捕捉市场信息,实现人职匹配的和谐就业。所以,对现行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创新,使之适应高校就业模式的变迁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2007年11月20日,十部委联合召开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要求推动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形成不同层次的就业指导目标,强调系统性、连贯性和科学性,分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实施。可以构想将高校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模式,建立波段推动式的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
针对一年级学生,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职业生涯档案。帮助他们宏观地认识职业、就业市场及其关系,进而认识自身专业的学科特点与发展前景,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促使职业意识的觉醒。 针对二年级学生,进一步帮助他们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择业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当今人才所须具备的能力,如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等,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启蒙,使他们更加注重专业学习,初步确立成长目标和发展方向。
针对三年级学生,帮助他们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要求和社会地位,明确自身的择业观,增强择业意识。着重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使学生对就业市场有一个感性了解,鼓励他们参加暑期实践、专业实习、模拟招聘会、专场招聘会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进入大三后,部分学生萌发了报考研究生或出国深造的想法,可针对这些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心理意向,开展适时的升学指导。
针对四年级学生,着重分析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进行择业方法、择业技巧的教育,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进行模拟面试等。同时加强求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调节不良情绪的心理方法,端正学生择业心态,做好经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并有意识地指导和培养一部分条件许可的毕业生大胆走创业之路。
通过这一整套层层递进的指导模式,使每位在校本科生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接受有计划、分层次的就业指导.形成全方位地覆盖整个大学求学阶段的波段型就业指导体系。
四、如何实施该指导模式
1.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向全程化、全元化方向发展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因此,要增强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把就业指导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设计职业生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转变以往把就业指导工作视为仅仅是一个部门的事,从而树立起学校、社会各个方面重视和参与的全元化观念。构建功能齐备的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形成体系化的运作形式。
2.提升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实践证明,要想使就业指导真正发挥作用,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教育体系是根本做不到的,这种体系又需要有一支结构完善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与之相匹配。就业指导任课教师必须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在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心理调适、就业市场预测、人才素质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并能根据所在学校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对于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可以从多方面着手:一是从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干部中挑选一批有志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骨干,这部分人已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必须系统地进行相关培训;二是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学科研的专业教师中分离出一部分从事就业指导的研究和应用;三是向社会招聘优秀的职业指导师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3.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课体制,向实用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高校就业指导课有别于其他专业课.是一门融知识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应用性课程,它以帮助和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为目的,具有互动性、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显著特点。首先要建立教学组织,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较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理论体系分解为比较直观的课件、影视资料、网络数据等资料形式,通过案例教学、集体咨询、情境模拟等教学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的观念,了解现实情况,掌握基本的技术技能。同时,要及时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考察,调整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操作性人才。
【浅谈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的创新教育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