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题能力与推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教育论文

时间:2021-08-31

  关键词:

  审题能力 操作线段 图板书

  摘要:

  培养与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先从培养审题能力入手,再借助学具操作或画线段帮助思考,最后利用板书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解决问题能力高的人成绩不会考得差,而解决问题能力低的人成绩肯定很差,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由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的。解决问题能力低的人,他应用知识的能力就差,他学了知识却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数学对他们来说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可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要的。据调查,有许多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这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实际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审题能力及推理能力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与推理能力。

  一、抓住关键词分析,弄清题目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读题与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第一步出错的话,后面的列式、计算等就会白花力气。根据我对试卷及平时作业的分析,发现很多学生是因为不理解或不仔细,审错题意而扣掉整题的分数,这是相当可惜的。

  审题是重要的,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多读题目,边读边想,仔细想,想明白,抓住关键词想。如六年级期中考试的一道应用题:题干已知烟筒的底面直径与高,第一个问题是求它的侧面积,第二个问题是求20个烟筒需用铁皮多少平方米。第一个问题,学生能正确解答,因为问题明确指出是求侧面积,而第二个问题,就有很多学生列错算式,都列成一个底面积与一个侧面积的和,再乘以20。因为弄不明白烟筒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不知道烟筒只有侧面一个面,教师讲解时只需对烟筒的形状作出解释,或从烟筒的作用引导学生猜出烟筒的样子,其余可放手让学生去做。

  其次,读题时要求学生弄清每句话的含义。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如问题是求表面积还是体积,是求速度还是时间,是求工作效率还是工作总量等等。只有审清题意,才有可能列出正确的算式。

  二、动手操作是提高推理能力的有效手段

  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手段,运用操作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生疏的问题熟悉化,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体验,使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虽然很多知识在上新课时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过,但有些知识时间一久,学生可能又全忘了,如果结合动手操作进行某些知识的复习,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如复习圆柱与圆锥的'知识,已知等体积等底的圆柱与圆锥,圆柱的体积及底面直径,求圆锥的高时,学生很容易出错。我先让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进行观察操作,然后回答三个问题:

  (1)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几倍;

  (2)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倍;

  (3)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多几倍。

  再让学生思考等底等体积的圆柱与圆锥的高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做几道不同问题的题目进行巩固。

  线段图可以把题目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有些题目数量关系复杂,通过画线段图,观察线段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否则很大一部分学生将会束手无策。可见,线段图是学生解题的好帮手。如:一个数,如果把它的小数部分扩大3倍,这个数是2.2,如果把它的小数部分扩大7倍,这个数是3。8,原来这个数是多少?让学生自由读题后画出线段图,师巡视,这样老师既能了解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又能了解学生对哪几句不理解,以便教师有针对有重点地讲解。

  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如学生找不出,可适当引导,3。8与2。2的差等于哪个量的4倍?其余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反馈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学生举手积极,兴致高涨,解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教师没有借助线段图,只让较好的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肯定有很多学生不理解,虽然学生最终也做对了,但可能只是一种模仿与记忆,他们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只能是处于低级水平。

  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先去某情景当中,再抽象出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的一种思维过程。线段图是一种既能去某情景当中,又能让学生对数量关系一目了然的工具。线段图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直观化,是学生把生活内容数学化的一种工具,是学生解题的好帮手。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遇到难题找线段图帮忙的好习惯。

  三、板书思维过程是提高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好学生思考得出的解题思路,后进生不一定一下子就会明白,借助板书有利于他们学习思考,使他们有所提高。

  如上题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指名口述解题思路,师板书。

  第一种

  解:设它的小数部分为x,(7—3)x=3.8—2.2

  4x=1.6

  x=0.4

  2.2—(3—1)×0.4=1.4

  第二种

  (1)这个数的小数部分的4倍是几?

  3.8—2.2=1.6

  (2)这个数的小数部分是几?

  1.6÷(7—3)=0.4

  (3)这个数是几?

  2.2—(3—1)×0.4=1.4

  这道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还可以引导学生列出:

  3.8—0.4×(7—1)=1.4

  2.2—3×0.4+0.4=1.4

  3.8—0.4×7+0.4=1.4

  引导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比较这几种方法,看哪一种简便,教师便把那种思维过程写完整。留一定时间给学困生吸收,这样做体现了面向全体,共同提高,使全体学生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优等生思维更加灵活,能同时掌握好几种方法,而后进生至少也能掌握一种方法。

  复习解决问题这块知识时,用学具操作,借助线段图,把知识具体化;板书解题步骤,把知识抽象化。这样把具体与抽象结合,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可开发智力,达到有效复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小霞。“读”出数学的精彩。教学月刊,2005(11)。

  [2]吕琴,蒋成荣。让操作实践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学月刊,2005(11)。

  [3]于晓霞。对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与做法。中小学数学,2007(6)。

  [4]贾志强。提高分数应用题教学效率的好经验。中小学数学,2007(7/8)。

【浅谈审题能力与推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论文

2.浅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3.浅谈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的培养论文

4.浅谈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5.浅谈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6.浅谈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

7.浅谈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论文

8.浅谈职高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