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补考是指学生在大学每学期的期终考试中,如果有科目没有达到60分或某门科目的总评分少于60分,那么此学生的该科目就不及格,对不及格的科目,学校会安排在下一个学期的初再给那些考试不及格的同学一次重新考试的机会,就叫做“补考”。
高职补考现状
上周末我我到某校监考补考。所见之现象着实令我吃惊。第一场考试,本应有22名同学的,到开始考试的时间,居然只有两位同学坐在教室里。后来又陆陆续续地来了几个,个个都很悠闲,很从容,毫不掩饰无所谓的神情。直到考试结束也只来了十来个人,我翻了翻他们交上来的试卷,大部分都是空白!我记忆中的大学补考可完全不应该是这样的,再混日子的同学,主观上也是想补考能过的,他们会去找资料,找老师,看书,认考场,然后考试时早早的.去。
再看看我们的同学,有的可能脸也没洗,还穿着拖鞋,短裤,晃晃悠悠的来了,每个教师都伸头去问一下“我是在这里考试吗?”考试不带必备工具的也大有人在,常会有同学让老师去给他找笔,找尺子,找橡皮。考试的时候打电话,接电话旁若无人。有的同学坐在那里一个字不写,就前后左右的看,心思全放在怎么抄一点上了。监考的老师也很奇怪,象商城的导购员一样,老远就迎接我们的学生,询问考什么,指点考试教室的位置。班主任大都也会亲临现场,不停地打电话催同学来补考。
这奇怪的现象真让我费解,我就问其他老师怎么会这样。他们就笑笑,“这有什么,时间久了你就习惯了!”,“都是这样,就这风气,大家都知道,我们也没本事改掉”。这应该是一个大问题啊,大家怎么都能这么平和的对待呢?我觉得一个学校,不论他追求什么样的特点和规模,良好的学风总是最基础的东西,考风毫无疑问应当是学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应当认真对待上述现象和问题。
原因及危害分析
首先我想弄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还是很多的,最主要的可能就是:不补考或补考成绩的好坏对学生本人没有什么影响。没有正当理由不来补考,既不会受正式的批评,也不会给处分;补考不过,可以重修,重修就简单了,发几份重修试卷,抄抄,考试的内容也就是在这几份试卷里;重修不过也没关系;最后学校总会全放掉,都发毕业证。那来不来、过不过又有什么关系呢?!师兄师姐们就这样教他们的师弟师妹们,一届一届,“良好”的风气就这么形成了。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原因,如因为扩招,学生素质有所降低;学生年龄小,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律性差;有的课程难度大;我们教师教的不好,没有教会学生等等。但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学校放任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这种涣散,无所谓的风气对同学,老师和学校的危害都是非常大的。对待补考的这种态度,向前影响期考和上课的态度,向后影响重修甚至于工作和做其他事情的态度。很多同学可能都认为,补考去不去,过不过没关系;上课去不去,听不听,会不会也没关系,作业可交可不交,重修卷可做可不做,反正都没关系。事实上也是这样,逃课,上课开小差的大有人在。老师催作业,到处找学生给他送重修试卷,请他们来问问题,然后求着他们把重修试卷做了交回来,可是每年总还有很多同学重修试卷都找不到了,我很难想象这些同学走上社会、会表现多好!(当然我不否认他们当中有一些工作后知道努力,然后做的很好!)
对老师影响也很大,要严肃考场纪律吗?好容易有两个同学来考试,你一不小心对他们的抄袭和左顾右盼的行为有所反对,好,他们马上交卷走人了!上课面对着一教室不是看手机,就是讲话打瞌睡的同学,你怎么办?我想很多老师心里会这样想:还是算了吧,也不要太严格了!上课,考试,重修都给同学开方便之门,其实已经有违师德规范。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
对学校地影响,那就不必说了。我想外界看一个学校,不是看它楼有多漂亮;花园整理的多好;草种的多绿,最主要的还是看它培养出的学生;看它的教师队伍;看它的校风和传统精神!长此以往,是何后果?
改进建议
这后果自是不言自明的,所以我们必须有所改变。一种风气形成有一个过程,改变也不会是容易的事,尤其是坏的风气,改变是要付出代价的也是痛苦的。但我们必须改!我以为可以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单治标没有用,单治本又太慢。首先我们要下决心接受连续几届毕业生中有一批拿不到毕业证的事实。对不参加补考者给予公开批评,违纪者给予严肃处理;制定留级办法,确定有几门重修不过者绝不发毕业证,并切实严格执行。当然这要求我们对相关的工作,事先都周密部署,尽量使得越过警戒线的同学少,但对于那些依然敢越线的同学绝不手软,不论是什么背景。当然事先要对纪律和办法大力宣传,做到尽人皆知,对违纪处理的,更要让每个人都知道。治本,当然首先还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进行教学改革,使得我们的教学适合学校与学生的特点;其次要加强学生的引导与教育使得他们愿意学,会学,开心地学;再次学校形成自己独特的优良的校风,把学风提到第一重要的高度。
我想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可以达到我们要的结果。
【高职院校补考现象及改进建议学风论文1500字】相关文章:
2.改进建议
3.部门工作改进建议
4.工作改进建议
5.学风建设建议书
6.学校工作改进建议
7.体系改进建议
8.软件测试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