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物流产业已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物流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物流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需求也将不断提高。本文结合高职物流专业就业现状和人才需求特点,分析了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师资培养等方面对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高职物流;培养模式;工学结合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产业已成为整合经济资源、实现规模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在物流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物流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对物流操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就业视角下培养高技能复合型的物流人才,构建新型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高职物流专业就业现状与物流人才需求
1.就业现状
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注册有案、年营业额在100万人民币以上的物流企业有800000多家,物流从业人员超过3600万人;物流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增加10万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物流业的就业前景是十分光明的。然而对于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毕业生来说,大多数没有到对口的物流行业就业,而是从事了营销、文秘等工作,大量的物流人才不能在物流行业中就业,尤其在内陆城市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2.人才需求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初步调查统计预测,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物流规划人员、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研究人员和物流师资全面紧缺。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30万人。目前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方包括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政府机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物流企业包括由铁路、公路、航空、河海运输、港口、仓储、邮政等,还包括新兴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此外,国内许多企业如商业连锁企业和加工组装型的制造企业等都先后设置了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类似物流企业。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物流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1)企业物流人才。企业物流人才需求既有物流管理人才,也有物流工程人才,更需要一些物流作业和管理人才。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最大,也最迫切,特别是进出口贸易企业、制造企业、连锁经营企业、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业等。
(2)规划咨询物流人才。主要是对城市物流系统、企业物流系统、行业物流系统进行改造,规划设计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这方面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难度也最大。
二、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目前,高职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宽泛,对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工作,缺乏研究分析和论证。开设的课程只是从物流理论上进行设置,缺乏实用性。同时,部分院校的物流专业特色培养导致了学生缺乏基本的物流理论体系,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2.课程设置内容重复,教材落后
很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重复,相同的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和讲授,过多的关注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此外,由于物流专业的建设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导致教材建设远远落后于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出版的教材内容大同小异,缺乏时代性、新颖性,难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
3.实践教学落实难。物流行业是一个重实践的行业,很多院校都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实践教学,但是大多数校企合作的合作层次都很浅,一般是院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学生只能在企业部分简单岗位可能进行顶岗实习,并不能因此建立对企业需求能力的认知。
4.专业教学与岗位需求脱节。目前的物流教学从制定物流招生计划、物流教学计划、物流实训计划等等都是由学校教师们研究决定,缺乏和物流行业企业人员的沟通,教师了解的信息与社会需求信息由一定的偏差。
三、建立“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目前社会的需求情况,以及物流行业的发展规模,现在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企业内部物流、采购、储运、物流营销、物流操作等。通过对以上岗位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进行分析发现,适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大多是以操作和基层管理为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采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优化课程体系
将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一学年中,前两个阶段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学期,最后一个阶段是到物流企业顶岗实践的工作学期,是一种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与在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新生到校后,第一学期先进行认知实习,由企业负责学生的入学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并让学生在不同的技术岗位上进行岗位认知,了解各岗位能力需求;第二、三、四、五学期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同时预留出2~3周的时间到物流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第六学期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校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二)合理设置课程
结合现代物流发展的新趋势,应新增《物流保险》、《物流法律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等基础专业课程;对于《物流成本管理》这门要加强该课程的教学研究,适当的增加课时;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使物流活动更注重这类技术的应用,因此建议开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作为选修,并增加《物流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课时;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据分析,鉴于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建议选修《运筹学》补充。要重视数量化分析方法在物流管理系统的基础作用;此外,随着国际间物流业务的广泛性,物流专业英语也非常重要。此外,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加强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如:《社交礼仪》、《物流专业英语》等课程的学习,这类课程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结合真实的企业实例,进行授课。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基于地区经济技术的发展状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及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人才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1.岗位体验法:物流专业课程强调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观、考察,了解今后所从事的物流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了解物流企业的基本运作流程,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相结合,做到理实一体。
2.角色扮演法: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某一门核心专业课的.章节内容,设计物流公司业务流程中某个环节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趣味教学中探究物流运作的知识;
3.软件教学法: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物流设施设备,企业物流运作流程等课程配以仿真软件教学,采用虚拟现实手段,让学生既看得到,也能做得到,在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专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进行:一是顶岗实习,在教学任务较轻的学期或寒暑假为教师构筑一个实践平台,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参加物流一线运营管理工作和所需要的实践活动。二是鼓励专业课教师考取劳动部组织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参加物流师考评员资格培训并取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证书,通过参加这些培训和考证,可以使教师清楚地了解物流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技能。组织教师参加各行业举办的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技能大赛,以“走出去”的方式,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寻找不足和差距,取长补短。
同时,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提高学生实训效果、有利于实践课程的实施。在各个高职院校之间建立师资合作机制,建设优秀教师资源库,院校之间可相互聘请,互相交流和进步,对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都会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一线从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加入物流教师的队伍形成师资资源校内外良性互动,确保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师资的主要来源是受过正规、完备、系统硕士研究生,其中大部分都是非物流专业背景。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统工程等,都具备了较为宽广的知识结构,对今后在物流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发展奠定厚实的知识准备,通过有计划派出专业骨干教师主动参与技术开发研究为物流企业开展各类员工培训等途径,增加企业对学院的了解,使校企合作真正双赢的合作。同时,以物流行业协会为依托,了解最新的行业政策,利用行业协会的优势,大力发展校企合作。通过与地方商会、行业协会等合作,形成“成片开发”实训基地群的良好局面。
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感受实际工作流程,如运输、仓储配送、商贸流通等。在院校所在地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与众多物流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校企联合办学。使企业将学校作为其员工培训和研发的依托,有利于企业改进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提高物流效率。并且由此解决多个专业的实习难题,有效维持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行,真正实现共赢。
(六)校企合作编写校本教材。
推行“理论+实例+案例分析”物流教材编写方法,实现教材系列配套,避免教材内容重复,同时不断更新内容,吸收新的发展成果,保证教材的时代感。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内容要求,组建企业、院校的编写团队,运用合力弥补各自的不足,尽力做到教材与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同步,最大限度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接。
同时,考虑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衔接和沟通,尽可能的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把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技能融入物流专业的教材中。
四、结语
我国高职物流教育任重而道远,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物流人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通过建立和实施校企合作物流人才培养制度,培养和造就一批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合格的物流人才,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提升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人才。
【就业视角下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