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随笔感言模板

时间:2021-08-31

  教育随笔感言(一):走出"反思"的误区

关于教育的随笔感言模板

  我常听很多教师说:我在教案上写了很多反思。而对于自己在课堂教学、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反思的情况几乎没有,我就在想,是不是大家对"反思"的理解很是浅薄,甚至是误解,需要澄清。

  有人说:"反思就是苦思冥想。"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考,是对自己的思考,对自己行为的思考,并且期望能够引起行为的变化,而不是局限在纯粹的思考层面。

  还有人说:"反思就是要自己独立的进行思考。"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需要自己独立的学习和发展,更强调自己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但是教师之间的合作研讨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反思需要教师个体的独立思考,同样也需要群体之间的交流思考。

  更是有人说:"反思就是自己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研究,不需要在进行学习理论了。"是啊,反思就需要我们从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但是反思和学习理论并不是矛盾的,从我的经历来看,理论的学习可以给我们每一个教师提供反思的新视角。反思替代不了学习,反思和学习相互补充完善于发展。反思为学习提供了学习的需要,学习为反思提供了多种视角,因此我们的反思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很多人把反思局限在教学领域,这样很可能使教师的反思走向僵化走向形式,从而缺乏真正的批判。我认为反思应该深入到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考方式,从表面走向实质,彻底的改变教师的一切。

  教育随笔感言(二):学生为什么不说话了

  曾几何时我满怀激情登上这神圣的三尺讲台,看着下面一双双透亮天真的眼睛,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只是一股脑的全部告诉他们。可是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等一节节课堂教学成为你生活的节奏、习惯以后,自己的热情在被无情的岁月消磨。不知什么时候起,面对学生脾气渐长,尤其是在学生无从应答、答非所问时更是火冒三丈,渐渐的学生学乖了,课堂上在没有林立的小手,很少有洪亮的声音。现在很多教师一起交流时总是说:我的学生都是"哑巴",会回答也不举手,不会回答也不举手。为什么大家都有这样的困惑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谈一些体会,共勉。

  一、尽量不要让学生遗憾。

  课堂教学就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展开实现目标的,问题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面对几十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的针对不同学生的提问就至关重要。实践中我总是把简单的问题留给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把较难的问题留给中等生,对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创新性的问题留给优等生,这样各得其所,不给学生造成遗憾或是尴尬。这样做解决了大多数学生的担忧。但是这样的提问方法对所有的学生来说,尤其是中下等生是不公平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到学生之间的谈话:

  "那个问题太简单了,老师怎么就不提问我呢?偏偏给我了一个难题,老师就是偏心眼。"

  "那个问题老师夸她有创新,其实我虽然学习成绩没有他好,我觉得我的想法也和他差不多,可是老师就是不给我说话的机会。"

  我想,学生的说法并没有错,难道在某一个问题上也许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何必拘泥于定势思维。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就马上在课堂上实践了,面对同样的问题我这样问:

  "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对于刚才的回答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这样的提问给了其他同学表现自我的相同机会,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开始关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的设计、呈现、预设、生成等一个个细节,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尽可能不让每一个学生遗憾。在我的课堂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是均等的,绝不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

  二、学生应该受到尊重。

  面对许许多多老师的困惑,我常常这样对他们说:"教学中的任何问题都是教师的问题,学生是没有错误的,如果你一定要‘归罪’于学生,那只是你找到了一个发泄情绪的借口而已。"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以及个人性格、学习经历的差异,在课堂上的表现就各不相同,也正是如此而课堂才多姿多彩,也正是如此课堂才需要每一位教师用一生的时间挑战。我们要尊重课堂中的人、事、物,尤其是这些鲜活的生命更值得我们教师去尊重,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平等的,具有相同的人格。但是很多的教师还没有彻底的角色转换,还是凌驾于课堂之上,主宰着课堂的一切,对学生颐指气使。回答问题是教学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面对学生回答不出抑或答非所问,教师常常语出惊人,"笨蛋!""别人能回答下来,你怎么就不行呢?"……指责、挖苦接踵而至。就这样教师一次次挫伤着学生积极回答的信心,慢慢的学生就干脆不举手了,因为谁也不能预料到自己回答以后会有怎样的后果,何必自取其辱。

  "让学生体面的做下去。"这是我深刻反思自己教育行为以后对自己所说的一句话,而且我也相信这句话将伴随我走过一生。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们都要认可,哪怕就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是一个简短的词语;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们要有包容的胸怀,指出错误的同时尽量从其他方面找到值得表扬的东西加以肯定;当学生缄默不语时,我们更要等待并加以关心,给予额外的引导,尽量让他回答出哪怕一点点;当学生答非所问,我们也要充分运用教育智慧化解危局;……学生能够感受到你的关心,会感激你的支持,感恩你的包容。他们在这种和谐包容乃至被尊重的氛围中,自我表现的欲望会被无限的放大,课堂中不再有担心与惧怕,不再有沉默与对抗。

  三、学生需要教师的等待。

  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冬去春来需要等待……世界有太多的事情是需要等待的,学生的转变也需要等待。学生转变需要教师的首先转变,当教师转变时学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不同的人适应时间长短不同,因此我们要等待。很多时候学生对教师的突然转变充满怀疑,他会慢慢的观察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推测自己会受到怎样的对待。这时我们更需要耐心与等待,用"坚持"来面对学生的等待,最终学生会相信我们的。

  等待的过程是一种酿酝,一种孕育,虽然饱受煎熬,但是当课堂充满激情不再沉默时你就会体验到快乐。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的成功,更是我们在不断的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我要说教育需要教师用心,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砺,不断成长,不断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