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境即语言环境,是言语交际发生的情景中各种因素的总和。交际是一种言语或非言语的行为,必然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本文旨在探讨动态语境和交际行为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动态语境交际行为文化
语境即语言环境,是近年来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但语境的研究并非近几年才出现,早在1923年Malinowski就指出“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并区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之后Firth、Halliday等语言学家都对语境做了深入的研究。但也有很多语言学家如Bloomfield等认为语言研究无法考虑语境的因素,因为语言环境就像百科知识一样,研究范围无限扩大超出了语言学的范围。但是语言的产生和理解都离不开语境。语言的使用基于人脑复杂的生物特征、高级的认知能力、不稳定的心理因素之上,并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语言是一种带有社会属性的认知心理现象,语言的研究应该考虑到语境的因素。
一、语境的定义
不同学者从各种角度对语境进行了定义。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境是一个心理构建体,是交际者关于世界的假设的子集,正是这些假设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话语的理解。
王德春认为,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朱放成认为,凡是对话语意思产生影响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都称为语境。由此看来,语境的概念基本包括主客观因素,即参与者、交际物理世界、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抛开主观因素的研究是孤立静态片面的,语言的产生和理解都离不开主观因素。
二、交际的概念
交际是参与者通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影响相互认知状态的过程或现象。交际通常指口头上的交流,但交际也可以凭借肢体语言,如警察指挥交通,还可以凭借书面语言,例如当读者读到某段文字并理解或误解了作者的意思时,一个交际行为就产生了。还有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即“虚拟交际”,比如自言自语或祷告。在这类交际中,言者有意假定或认为存在一个听者,且听者能够理解自己。由于没有实际的对话参与者,虚拟交际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交际行为。
三、语境的特征
语境是动态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语言的使用也是以时间推进作为背景的。动态语境是相对于口头交际行为而言的,传统的语境概念是相对于书面交际而言的,但篇章语境一样是动态的,也有产生和消失的过程,只是口头言语的介质(声音)的产生和消失是瞬间的,而篇章的介质(文字)存在的时间相对较长。动态语境中各种因素的动态程度也是不同的,参与者的认知心理变化要比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要快得多。
许多学者对于语境的特征都有所论述。Firth曾认为语境既成于语言外部,即语境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S.Isard认为“交际不仅仅依赖语境得到解释,它也改变那个语境”。Sperber和Wilson承认语境是基本给定的,先前话语产生的语境暗含相对于随后的话语已经成为语境因素。Verschueren认为语境并非是在交际发生之前给定的,而是在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境会随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语境到底是否先于交际而存在呢?举例来说明,比如小张打电话约小李下午去打球。电话铃声响起前,小李完全不知即将发生的交际行为。小张虽有明确的意图并对即将发生的交际行为有所假设,但这些意图和假设并没有导致小李认知上有任何明显的变化。电话铃声一响,情况就不同了。首先,小李会意识到某人打来电话,虽然具体内容不详,但在此刻就发生了交际行为。那么,语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在小张打电话之前,他的动机、意图和假设就已经影响到了他在随后交际行为中的语言运用。换句话说,在小张打电话之前,语境就已经产生了。这种认知语境是因交际者存在而存在的,是一种持续的认知心理状态。
再来篇章的语境,作者在完成篇章时,与读者的交际并没有发生,只有当读者阅读并因此发生了认知转变,交际才发生。语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影响篇章产生的主客观因素是先于写作过程的,包括产生写作意图、构思、收集材料等与写作活动相关的一系列因素。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对语句的理解基于先前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对主题的假设,以及对之前篇章内容的把握。因此对于篇章而言,语境也是先于交际而产生的。
语境的产生先于交际行为并影响随后交际中的语言使用。制约话语的产生和理解并影响交际行为发展的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交际者对客观世界的假设。交际者对客观因素进行能动的反映和加工,进而影响到下一刻的交际行为。
语境产生于交际行为之前,并随交际行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语境要素的动态程度是不同的,认知心理等主观因素是最活跃的,而社会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中的认知是以客观因素为依据的。明确动态语境和交际行为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言语交际行为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