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时的中国从政界学界到大众传媒阅读习题及答案

时间:2021-08-31

  在现时的中国,从政界、学界到大众传媒,“城市化”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它拥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

  “城市化”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由国家及各级政府组织所担当,并被广大社会成员所内化。

  “城市化”思想理论的重要源流之一就是发展主义。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中,发展主义一直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由“落后就 要挨打”的民族记忆中沉淀凝练而成的朴素真理——“发展是硬道理”,早已成为中国人广泛认同的观念意识。在今天,“提速城市化”也被人们看成解决中国“三 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实现现代化大目标的无可选择的选择。

  就概念而言,“城市化”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人口、生态的侧面,社会结构的侧面,生活结构的侧面和社会意识的侧面。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城市化”被 简单地解释为人口学的过程,被等同于产业化或者被解释为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人、社会以及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被忽视了。在“城市化”的名义下,实际上 存在着许多与城市化主旨相违背的制度设置或实际举措,实际上出现了扼制城市化、片面城市化、逆向城市化等反城市化的倾向。如用身份制(户口)形式将农民束 缚在土地上,这无疑是具有扼制人口城市化的意图和实际功效;将流向城市的农民设置为“流动人口”即产业化所需的“劳动力”人力资源,这样的城市化不能不说 是片面的城市化。城市改造中直接造成了具有逆向城市化特征的社会迁移,政府官员的政绩需要和房地产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成为旧城改造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源 泉。城中心的原住居民被大量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中下层城市居民生活结构遭到破坏,生活、工作、消费场所的分离等等。城市扩展和城市改造,正使大量被征地 农民与城市动迁居民利益受损,造成城市下层的进一步贫困化,直接造成了反城市的“民怨”。令人担忧的还在于,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正在破坏着城市 作为文化积淀物和文化载体的价值,破坏城市的文化生态。事实上,千城一面的景象在中国隐约可见。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所凸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实现了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协调匀衡的发展,才能形成真正的现代城市,才能体现城市化的主旨。

  6.下列对“城市化”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 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B.“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受到了政界、学界和大众传媒等广泛关注。

  C.“城市化”受到了中国人广泛的内化和认同,但在实施的过程凸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D.“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发展也越快,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越好。

  7.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被简单地看成是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注重产业化而忽视了其他的因素。

  B.城市户籍制度的存在,具有遏制人口城市化意图的实际功效。

  C.城市的改造过程中,追求的是官员的政绩和房地产商的利润,而不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D.提速城市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的唯一途径。

  8.依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发展主义是“城市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根源,在中国它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

  B.“城市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能实现现代化大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C.人口城市化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二是大量城市中心的居民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

  D.在“城市化”实施的过程中,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破坏了城市的文化生态,往往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象。

  【参考答案】

  6.D(规模、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关系。)

  7.D(原文是“被人们看作是”,并非一定就是;“无可选择的选择”不等于“唯一的途径”。)

  8 . C(“城市中的居民迁出城中心”这是逆向城市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