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我教育的8条建议有哪些
记 者:孩子的“自我教育”是复杂的,但也不是神秘得完全不可琢磨的。在人类的自我认识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哪些“自我教育”的规律呢?
黄全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极其重要。他对人的“自我实现”提出了8个建议。这8个建议高度浓缩了“自我教育”的精髓。
第一条是“集中全部精力去充分地、生动地体验每一个时刻”。这条建议的关键词是“体验”。因为是非曲直、世态炎凉,需要自己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答案。我们常常不给孩子体验的机会,只规定孩子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结果,孩子变成我们牵线的“木偶”——拉一拉,动一动,不拉就不动。
第二条是“把生活看做选择的一个过程,然后去选择它”。由“体验”转入理性的、独立思考的“选择”,这好理解。这个建议的关键是“过程”。作为“过程”,首先要讲究目标选择的正确性,其次要强调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坚定性,最后,可能还有目标的修正和放弃问题。
第三条是“倾听你自己的声音,相信你内在的需要”。这条建议的关键在于:选择的时候,要倾听自己的声音,不能人云亦云。相信自己也不是盲目地自信,而是在清醒的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自信。
第四条是“对你自己负起责任”。这条建议是说,无论是在体验,还是在倾听,或是在做出选择,甚至在放弃的时候,都不能自欺欺人、随心所欲,而要负起责任。
第五条是“不墨守成规,勇于表现真实的自己,敢于与众不同”。这条建议与中国的传统观念有较明显的冲突。中国人的“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凡事减三分”……都是在跟这个建议唱反调。但直面中国人的这些观念,本身就是一个绝好的“自我教育”。
第六条是“欣赏自己的所作所为,使之做得更好”。美国文化鼓励孩子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中国人做事,首先不是看自己应不应做这件事,而是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待我做的这件事。中国人习惯用“别人怎么看”来约束、指导自己的行为,结果是棱角磨掉,口水泡蔫,还怎么敢为天下先?怎么能有秀于林的“木”?
第七条是“创造更多更好的经历,用积极的`眼光观察世界和人生”。这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般意义的与众不同并不是很难的事,比如染发、穿奇装异服等;既要与众不同,又要做得最好,那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创造更多更好的经历”是这条建议的核心。
第八条是“不糊弄自己,认清自己的立场,并且找到放弃它们的勇气”。既要“坚持”,又要“反思”,看起来很矛盾,实际上,“反思”与“坚持”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反思”可以导致“放弃”,但“反思”也可以使得“坚持”到底的信念更加坚定。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总是喜欢在事情发生之前就把结论或结果告诉孩子,忽略让孩子自己去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设。其实,由自己去证实或证伪某个假设,这是最深刻、最典型的自我教育。从小就让孩子历练这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有时几乎能让人窒息的“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不亚于武侠小说里的打通阴阳生死关节。
【孩子自我教育的8条建议有哪些】相关文章:
3.孩子特长教育的误区
4.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
5.孩子教育的名言